以名家傳戲強壯戲曲命脈

漫畫(徐鵬飛 畫)
名家老藝人是承載戲曲傳統的最鮮活的力量,忽視他們是對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更是對戲曲傳承的不負責任。
師徒制一直是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得以承襲和發揚的重要方式,京劇的王瑤青和四大名旦、晉劇的李月仙和謝濤、秦腔的馬蘭魚和齊愛云等,都是名家收徒傳戲 的典范。但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戲曲教育過于倚重戲曲專業學校的教學,其中的名家師資又普遍不足,高端傳承存在困難。在基層的一些小劇種劇團里,名家老藝 人傳戲也得不到保障,不少地方劇種日漸貧乏、退化,甚至到了形傳神不傳乃至形渙神散的瀕危地步。
戲曲是非物質文化,由于本身寫意和抽象 的性質,它的傳承是活態的。尤其到了高端傳承階段,在規范的技巧背后,是歷代積淀的活生生的藝術才情、智慧、經驗和想象,是傳者自身的意、氣、神、色,是 藝術生命的韻致和境界。這種傳承過程需要的是濡染、熏陶、入化,是有靈性、有生命的技巧轉移,難以批量教學。名家傳戲既是歷史經驗,也為當前京、昆成功的 藝術實踐所證明。京、昆之所以有當下良好的發展態勢,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一套完整的名家帶新人、師徒相續的傳承規劃和堅定有力的組織措施。
但在基層小劇種劇團那里,情況就不同了。基層劇團有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繁重的演出任務,衣食之憂使其無暇也無力擔負傳承戲曲文化、培養高端人才這樣重大的 責任。在當前的機制下,縣市劇團里的名家老藝人,到點退休,不少人不再參與劇團活動和帶徒傳藝,加之劇種小,本身力量較弱,往往人走藝消。另外,因為市場 的需要,劇團即使重視人才也只重視生、旦這樣的行當,對其他行當的名家老藝人則往往任其自生自滅。
從戲曲生態來看,師徒傳承以及名家老 藝人作用的發揮也受到限制。近幾十年來,當下許多戲曲獎項中,原創戲更有希望獲獎。因此,劇團將極有限的資源長期高度集中于新劇目排演上,名家老藝人由于 精力和體力的限制往往無法參與其中,失去了很多以排練來示范教學的可能。而對于青年演員來說,從一些只有“小劇種”外殼、卻無多少劇種精髓的原創新戲中有 時是很難得到傳統技藝滋養的,名家老藝人身上的絕活功夫就是這樣斷了傳人的。此外,小劇種戲曲種類繁多,形式各異,專家、評委對很多小劇種的知識背景了解 有限,只能“外行看熱鬧”,在刻畫人物的能力或者個人嗓音條件上考量,而達不到對劇種藝術精髓、唱腔傳統的公允評判。這讓許多慕“獎”而來的青年演員有空 可鉆,也使他們忽視了對本劇種傳統技藝的錘煉、打磨。
演員的代際興替雖然讓戲曲藝術更青春,更有朝氣,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戲曲的傳統 基因也日漸弱化,若想“開新”,當下重要的任務就是“返本”。子曰“繪事后素”,只有質地良好,才能錦上添花。戲曲要想發展,必須在傳承上先打好基礎。名 家老藝人是承載戲曲傳統的最鮮活的力量,忽視他們是對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更是對戲曲傳承的不負責任。沒有傳統的劇種是可憐的,有傳統卻不懂得繼承 的劇種更是可悲的。老老實實、扎扎實實地從自家的名家老藝人身上學習經典折子戲、傳統大戲是最好的傳承方式之一。不僅是青年演員,那些小有成就的中青年藝 術家,都應該不斷返回傳統,從傳統中汲取再出發的能量。做傳統藝術的,如果對傳統沒有敬畏,沒有謙卑,只有現代的驕傲,就是愚不可及了。
最近國家出臺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明確提出“實施‘名家傳戲——戲曲名家收徒傳藝’計劃”,著實抓住了當前戲曲藝術青年人才培養的關鍵,相信這一計劃將改善名家傳戲的條件,夯實戲曲傳承的基礎,強壯傳統藝術的命脈,我們充滿期待。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