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博物館文化體驗?
很長一段時間,網上流傳著一句關于博物館的調侃之詞:一個人一輩子只會進兩次博物館,第一次是少年時期跟隨父母參觀,第二次是成年時期帶著孩子參觀。然而,在當下,這個現象已經有了全然不同的態勢。據國家文物局統計,近年來,我國博物館每年舉辦展覽3萬余場,舉辦約11萬次專題教育活動,參觀人數約9億人次。“博物館熱”正悄然興起,在以年輕人為主導的群體中,博物館正逐漸成為旅游目的地的熱門選項之一。近日,博物館愛好者沈辛成攜新書《紐約無人是客》 做客上海,暢談他對博物館建設以及博物館文化的認識。
擁有歷史系與考古系知識背景的沈辛成走訪過美國八十余座博物館。通過實地走訪和多維度調查,他告訴讀者,在美國,博物館不僅有愛國主義主旋律,不同區域的博物館往往也以不同的文化立場建造而成,典型地體現了美國南北文化的沖突碰撞。例如位于亞特蘭大城著名景點石頭山上的紀念浮雕,主角是南部邦聯軍總司令羅伯特·李。這個如今已成為亞特蘭大城親子聚會的重要場所,反映了南北戰爭中的南方視角,它靜靜佇立在這座城市中,與紀念北方聯邦戰斗英雄的格蘭特將軍墓遙相對峙。而在紐約眾多博物館中,最令他震撼的是下東區移民博物館。這座由危樓修繕而成的移民家庭公寓樓,以導游穿越時空旅行的方式帶游客參觀十九世紀與二 十世紀之交一戶波蘭移民的生活,了解大蕭條時期一戶意大利移民的生存之道等。在參觀結束后,博物館還會組織一場自由討論。在討論中,游客暢所欲言,正是在這個討論中,他感受到了博物館展覽能夠帶給游客深度參與的極致體驗。沈辛成強調,這種開放式的博物館文化,正是國內所缺少的。
記者注意到,國內博物館的發展勢頭近年來十分迅猛。據國家文物局最新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已達到4873家,比2015年度增加了181家,全國共有4246家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占全國博物館總數的87.1%。在這些數據面前,博物館建設逐漸成為一個城市打造自身名片的重要地標之一。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均為游客奉獻了許多高質量的展覽。但也正如沈辛成向記者表示的,在國內博物館的展覽中,公眾缺乏深度參與感。我國大部分博物館的展出,仍為歷史文物的單調展出,講解員的模式化講解,而盛行的電子講解器僅僅向參觀者表述了“是什么”,而缺少了對“為什么”的解釋。人們往往將展覽器物作為一種客體來看,公眾與他所觀賞的東西,是拉開距離的兩個個體。參觀結束后,公眾往往會再次成為一個與博物館內容無關的人。
前面提到的紐約下東區移民博物館恰巧與國內大多數博物館相反。在這座“沒有展品的博物館”里,游客在“敘事者”(沈辛成認為比講解員更高一級的是敘事者)帶領下游覽,參觀結束后的自由討論真正將下東區移民歷史深深刻入每一位來訪者記憶中,將兩者連為一體。
當記者問到如何才能將博物館展覽與城市文化、與市民生活更好地聯系在一起時,沈辛成提出了關鍵詞“社區博物館”。在他看來,綜合性大博物館能夠做到在參觀體驗上的世界性、普遍性,但同時也是被動的、缺乏針對性的。而基于社區的區域性博物館則具有這種優勢,它扎根于社區,能夠通過開設與社區記憶相關的展覽, 將公眾與博物館展覽連成一體,提高公眾的參與度。這種社區博物館的建設,就像是一個個文化板塊,不同的文化板塊拼貼為一個多元、完整的城市記憶,從而打造出獨特的城市文化。社區文化展覽的建設可以有效增加城市文化展覽的豐富性。
此外,全球博物館都在盛行推出新媒體產品,比如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等都有相應博物館展品導覽APP,從研究用的大量公開展品資料到具體的展覽資訊都有對應產品,國內博物館在這方面的佼佼者是故宮博物院,近年推出的幾款APP都著眼于具體的文物深入展開歷史文化背景,形式上也十分有趣,但其他博物館則較為缺乏這方面的開發研究,對那些往往是國寶級的“鎮館之寶”也未有針對性的產品進行推廣,這部分實際上還有許多空間可供探討拓展。
記者還從國家文物局官網了解到,近年來,我國博物館體系日趨完善,行業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據官方統計,目前文物部門所屬博物館 2818家,其他部門所屬行業博物館758家,非國有博物館1297家,非國有博物館占到了全國博物館總數的26.6%。非國有博物館的崛起也帶來了一些管理上的難題,如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所言,部分非國有博物館缺乏對公眾需求尤其是周邊社區居民需求的了解,存在“孤芳自賞”“自娛自樂”的情況,提供的公共服務產品也比較單一,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尚未充分發掘。如何推動非國有博物館可持續發展成為了近年來博物館建設的重要方面。
當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升級,公眾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博物館展覽也更多地被公眾視為必需的現代文化體驗而加以重視。如何適應時代發展,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 辦好每一場展覽,將博物館融合進城市文化,鍛造為城市的一個個文化標志,這不僅是國內博物館正面臨的難題,也是形成成熟的“博物館文化”所必經的探索與反思。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