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如何邁向“工業時代”? 無論是莫言還是張藝謀,他們的代表作反映的均為中國傳統農業文明
無論是莫言還是張藝謀,他們的代表作反映的均為中國傳統農業文明
1月19日,中國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以此為標志,這個中心的航天發射任務順利突破百次大關。
巧合的是,次日,軍旅青年作家趙雁憑借記錄當代中國航天史的作品《第四級火箭》,站在了首屆中國工業文學作品大賽的領獎臺上。她如是感慨:“中國航天的輝煌成就,離不開整個工業環節中眾多科研人員、普通工人、士兵所付出的努力……他們構成了我們工業文化最深厚土壤?!?/p>
由工信部主辦的此次大賽,也是我國首個全國性工業文學大賽。如果不是這次的活動,“工業文學”的字眼不知何時才會從角落里跳出來進入大眾視野。
事實上,新中國成立后的多年間,大批優秀作者投身工業題材文學的創作。今天,中國工業進入了騰飛的境地,中國制造名片閃亮世界,與之相對的是,在一些學者和批評家眼里,中國工業題材文學已陷入困境走向式微。不禁有人發問:昔日輝煌的工業題材文學,如今為何處于失語狀態?此類作品的內涵又有哪些轉變?若想“自救”該如何找到突破口?
此次,南方日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創作者和觀察者,透視工業題材文學的現實與困境。
地位邊緣化文學界對工業有隔膜感
廣東佛山籍女作家草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以寫工人而獲得重要成就的少數作家之一。
1913年出生的草明,一生著有30多部作品,其中90%以上是工業題材。其代表作《原動力》被茅盾評價為“以詩人的素質,女性的纖細和婉,把材料所具有的硬性中和了”。
在草明去世之前,安然與她私交甚篤。安然始終記得,他曾問過草明一個問題:“您寫了這么多優秀的工業題材作品,是如何做到的?”
對方淡然回復了五個字:“要感謝時代?!?/p>
多年之后,已是《科學世界》雜志社社長的安然理解了草明的想法?!耙徊績炐愕奈膶W作品與社會的大背景密切相關?!卑踩徽f,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根植于資本主義萌芽初期,茅盾的“農村三部曲”及柳青的《創業史》,則是基于中國農耕文明的存在。
縱觀百年中國文學史,鄉土文學無疑是取得最大成就的分支之一?!澳壳拔覈奈膶W成就還停留在農業文明(時代)。”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廖奔直言不諱。他說,不論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還是在國際上贏得聲譽的張藝謀,他們的代表作品反映的均為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
在第一次全國文代會提出“工業題材”的概念之后,涌現出一大批以描寫工業生產場面及工人日常生活為主的作品。從上世紀50年代艾蕪的《百煉成鋼》、草明的《原動力》,到改革開放之初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工業題材文學曾一度繁榮。但是,在經歷了80年代初期的熱潮之后,工業題材的文學創作快速衰落。
一個不容忽視的變化是,經過一百多年篳路藍縷的艱辛跋涉,當下中國工業已步入迅速騰飛的絕佳境地。“和中國工業迅速崛起的勢頭相比,文學藝術的反映遠遠滯后?!碑斀裎膲I題材優秀之作屈指可數,讓廖奔頗感遺憾。
在首屆工業文學作品大賽頒獎禮上,工信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表示:“文學藝術應該瞄準社會經濟的各個層面,我們往往忽視了工業這一為經濟、社會、民生帶來最廣闊、最深刻變革的領域。”
但工業文學的尷尬持續至今?!艾F在寫工業文學的廣東作家不多了,能把工業題材寫得有影響力的就更少了?!睆V東省作協主席蔣述卓對南方日報記者說。
從全國范圍內來看也是如此。歷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名單中鮮見工業題材的作品;即便是“改革文學”代表作家蔣子龍,也逐漸遠離了工業題材。
談及文學對工業的規避,專注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廣東財經大學教授江冰,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犀利指出:“縱觀中國當代文學史,工業題材文學的地位始終不高?!彼治?,中華民族延續數千年的農耕經濟方式,造成工業文學創作土壤養分的先天不足,當下主流文學界最具權威性的作家多為“50后”“60后”,他們顯然對鄉村更為熟悉。同時,伴隨著中國城市化的發展,工業題材沒有得到很好的表達,很多工廠基本上也是“都市里的鄉村”。
這也便不難理解,為何廖奔會指出:“目前我國的文學成就還停留在農業文明時代?!?/p>
相對于更有想象空間且更易引發共鳴的鄉土、都市題材而言,工業題材本身的專業門檻似乎限制了更多作家進入這個領域。許多作家對工業文化有隔膜感。
蔣子龍曾形容,許多作家面對工業,“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聰明一些的都繞開工業去尋找靈感和激情”。蔣述卓舉例說:“廣東有大亞灣核電站,現在我們也號召作家去寫,但是作家深入到里邊還是把握不住,怎么真正寫出核工業的發展變化?”
江冰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每個人與故鄉、土地是連在一起的,在這個框架下很好表達,因此鄉土文學在中國有漫長的歷史。這種情況下,關注城市和工業的文學相對滯后一些,是可以諒解的。
突破枯燥性“工業”是前綴,重點在“文學”
前不久,李毅中觀看了一部石化題材的電影,發現影片在技術上展現得并不到位。他琢磨著:“很多人覺得工業題材不好寫,也可能覺得鋼鐵、石油、煤炭等行業枯燥無味,硬邦邦的,有什么可寫的?!”
工業題材作品中所描寫的對象自帶的冰冷氣質,總會給讀者以距離感。而一旦和工業掛鉤,人們總會忍不住對作品的藝術性和文學性產生懷疑。
作家李鐵曾說:“沾了工業的邊,給人感覺沒那么有文化含量了,也不那么文學了。”
梳理首屆工業文學作品大賽獲獎名單可以看到,首屆工業題材文學大賽中,張西祥憑《一個小站兩個人》獲得了小說組一等獎,崔斌峰的中篇報告文學作品《鯤鵬起兮——大型運輸機運20研制紀實》、孫學麗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大機車》斬獲報告文學組一等獎。獲得一等獎的多是報告文學,而在中篇小說、長篇小說、電影劇本及電視劇本四個獎項中,一等獎均空缺。
對此,主辦方分析:“有寫作水平方面的原因,也有題材把握方面的原因?!绷伪颊J為,這也折射出當下的中國工業題材文學創作,在文學技法及文學成熟度等方面還有一定的欠缺和距離。農業文明發展節奏較慢,傳統作家更熟悉農業文明,比較之下,很多專業作家難以跟上快速變化的工業節奏。
如何將專業化的內容,轉化成更為通俗又具文學性的語言,是擺在眾多創作者面前的難題。
受訪者指出,寫工業,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實到寫“人”的問題上。假如以報告文學的體裁描寫企業及其生產過程,這對于普通讀者而言顯然是枯燥的。而佛山市藝術創作院專業作家盛慧創作的小說《闖廣東》嘗試通過一個普通人的命運,折射出廣東工業發展的時代風云,描繪南中國發展變化的生活畫卷。
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盛慧說:“能夠打動人的工業小說,不是要把經濟成就描繪得多么燦爛,而是要在這一大背景下,善于發現那些平凡而又高貴的心靈,讓他們在絕境中淬火,爆發出令人震撼的火花?!?/p>
“工業文學為什么長期滯后?為什么不容易突破?關鍵在于寫工廠還是寫工人。”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胡平說。他特別提到了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代表作包括《大飯店》《航空港》),強調創作工業題材文學時講求藝術性和文學性的重要性。
“如果一個普通作家去采訪首都機場,也許能寫出一本60萬字的報告文學,首都機場的方方面面都寫到。但黑利在采訪了三年之后,在《航空港》中寫了一個‘劫機’的故事?!焙秸J為,在作品中抓住人物的命運和關鍵情節,找到好的切入點,能助力工業文學作品水平實現大幅提升。
“工業文學不是寫機器,而是寫人。”江冰說,文學的魅力,是用豐富的文本和精妙的句子,去表達人性的復雜性。“難道巴爾扎克在寫法國各式人物的時候,會覺得他是在寫一個時代嗎?但他寫了很多人,最后寫出了那個時代。”
顯然,“回歸文學本身”已成為今天的文學常識。多位工業題材文學創作者都表示,“工業”只是前綴,重點要落在“文學”之上。《再見,固戍》作者段作文在廣東打工多年,他的觀點是:“不管在什么時代,文學就是文學,我寫的也始終是文學。我不會刻意說工業文學是什么。”
概念要更新不能局限在工廠之內
“當我們談論工業文學時,我們在談論什么?”在首屆工業文學作品大賽頒獎禮后的研討會上,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傅逸塵套用了一句網絡流行語拋出這一議題。
提及鄉土文學,很多人天然認為這是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題材,談及軍旅文學,或許又體現了英雄主義、陽剛崇高的審美特質。相較而言,工業文學是面目模糊的,它的審美價值也是渙散的。在談論工業文學時,傅逸塵往往有“捉襟見肘”的感覺,“我們很難把它放在純粹的文學話語體系中去闡釋、評價”。
很多時候,創作者和讀者對“工業題材”只能靠既有印象來支撐,例如大型國企、產業工人等已有概念,以及車間里噪聲隆隆的生產環境。
但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工業結構發生了巨變,民營企業、高科技企業,各種形式的外資、合資企業紛紛出現,嶄新工業形式的大量涌現突破了以往的工業格局。
“今天重提工業文學,首先要知道它是怎樣的內涵,如何跟上這個時代?!苯f,這也要求創作者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單是從題材方面,就有更大的擴展空間。首屆工業題材文學大賽的獲獎名單中,涉及航空航天、國防科工、人工智能、紡織、電子等多個領域,在專家看來,作品所涵蓋的領域還不夠廣泛。
“工業文學題材不能局限在工廠、車間之內。”李毅中表示,例如描寫商場競爭的作品,即為工業題材的延伸;描寫企業融資上市的過程,看似寫資本市場,實際是工業題材。
江冰感嘆:“工業題材”這一傳統的概念,已被信息化時代的眾多行業“撐破”了。
事實上,如今工業品已深入到每個人身邊,影響到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手機電視,大到汽車住房,都可以被歸類到工業題材當中。
“整個新時代的經濟生活當中,工業可以說發揮著支撐作用?!备狄輭m說。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工業文學中,往往只能看到鍋爐工、車間主任等單一的形象,而當下工業領域對應的文學書寫對象更為多元化,如普通工人、科研人員,也有技術發明創新者和企業家等。
伴隨著智能制造為主的工業4.0時代的開啟,工人的形象也不再是過去“力氣與汗水”的簡單表達,而是創造力和智慧的“化身”?!暗と俗鳛閯撛煺摺⑸a者的主體地位從未被撼動,勞動者的榮光也從未消減?!蹦敲丛撊绾未蛲ㄒ粭l聯接過去和未來的通道?趙雁認為,工業精神的傳承才是工業文學的內核和命門。
為了寫就長篇報告文學《一個國家的起飛——中國商用飛機的生死突圍》,新華社解放軍分社主任記者劉濟美從2008年起,就開始跟進“主角”所有的實驗試飛科目,整個過程耗時8年。這讓她感慨,技術和高科技的背景,對搞文學創作或記者出身的人來說帶有一定的難度,“還要在作品中把故事邏輯、科研人員的苦惱及大國之間的博弈都講清楚,給我們帶來很多挑戰”。
工業文學作品的創作離不開采風,對于創作者個人來說,沒有相關部門的支持是難以完成的。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未來,工信部將以文學藝術培訓、深入采風等方式為工業文學的騰飛添磚加瓦。
廣東有優勢太多新產業工人可書寫
“廣東工業文學具有一定的傳統?!笔Y述卓特別提及了女作家草明,她所創作的工業題材文學《原動力》《火車頭》《乘風破浪》,被評價為“構成了一部我國上世紀50年代的工業發展史”。
近些年,其實廣東也不乏相應題材作品,只不過往往被稱作“打工文學”。目前,廣東約有3000萬產業工人,全國有近3億,其中“80后”“90后”青年人占到七八成。生活在一線年青產業工人當中,有大批鐵桿文學愛好者與業余寫作者。他們以真實生動的筆觸,樸素直白的表現手法,在艱難的打工生活中堅守文學夢想,構成當下文學寫作的獨特風景。其中林堅、張偉明、任明友、周崇賢、王十月、鄭小瓊等都是廣東有代表性的打工文學作家。
早在7年前,全國首個省級青年產業工人作家協會在廣東成立,隨后又設立全國青年產業工人文學大獎。
蔣述卓提到,改革開放初期,廣東文學集中在商貿方面,進入21世紀,廣東開始布局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制造業體現在文學上主要是“打工文學”。這些作者對工業全貌、產品研發設計方面并沒有過多深入了解,因而主要結合自己的所見所感,來創作打工的體會感想。例如鄭小瓊的詩歌,會寫到工廠,以及基于自身經歷、對自己所從事的某個工種的理解。
廣東產業基礎雄厚,在整個工業發展過程中,涌現了許多龍頭企業和知名企業。近年,在促進工業文學發展方面,廣東也有不少動作。佛山設立了多個關于工業文學的獎項、創作基地,其中,“順德杯”中國工業題材短篇小說創作大賽已舉辦了三屆,今年的特等獎作品《內聯升傳奇》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將于年內上映。
2017年12月初,由深圳市委宣傳部、中國作協創聯部、人民文學聯合出版社主辦的“深圳報告”主題創作活動中,一批國內知名作家和記者走進騰訊、大疆無人機、華大基因、碳云智能等高新科技企業采風,試圖創作出與時代同頻共振的作品。
2017年12月,草明工業文學獎在容桂設立,主辦方強調,不同于打工文學,“工業文學反映的是企業家及工人們如何創新創業,如何改變自己的人生?!?/p>
蔣述卓的期待是,創作者能跳出外來務工移民的角度,以更為宏大的視角反映廣東工業?!罢嬲P注工廠及當地工業的崛起過程,或者制造業公司的發展歷程。”
作為文學研究者,江冰的一個習慣是深入生活進行數據調研,在他眼里,廣東有太多新產業工人的故事可以書寫。
最近江冰接觸到一個廣東的有趣案例,一家人祖孫三代造船,從早年的漁船到如今的小型游艇,再到木船博物館,未來甚至要建“艦艇小鎮”?!斑@是工業題材嗎?我認為是,它也是造船業?!苯f。
“文學不是鮮榨果汁,而是時間的陳釀。”盛慧認為,各方面的舉措只是其中一個助推因素,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批作家關注這個領域,寫出能夠真正打動人心、觸及靈魂的作品。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