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土壤,也能形成文藝自足生態 ——記淮劇現代戲創作的“鹽城現象”
——記淮劇現代戲創作的“鹽城現象”
在前不久由中國劇協、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江蘇省戲曲現代戲研究會、鹽都區人民政府主辦的“鹽都戲曲現代戲創作研討暨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第30屆年會”期間,三部淮劇現代戲在江蘇鹽城上演,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專家高度好評。
淮劇《送你過江》講述“百萬雄師過大江”恢弘歷史背景下的個體命運故事,《菜籽花開》拷問人性深處的道德良知,《半車老師》直面現實問題……它們都來自一個縣級劇團——鹽城市淮劇團,它們的編劇都是當地劇作家陳明。由此,也把一個基層院團、基層戲劇創作者的生存現象和創作經驗,帶著濃郁的地域特色、鮮活生動地引入到人們的視野之中。
對于“鹽城現象”,人們并不陌生。70多年前,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主力部隊奉命挺進蘇北。1941年2月,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在鹽城成立,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為當地留下了文藝火種,并形成了關注現實、關注基層生活的優良傳統。20世紀80年代,淮劇《打碗記》等一批優秀劇目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近些年來,以淮劇《小鎮》等為代表的一批劇目又廣受好評。作為淮劇故鄉的蘇北鹽城,已經形成了扎根生活的深厚創作傳統和頗具特色的豐富劇目儲備。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以陳明、徐新華、孫茂廷、朱正亞、楊蓉等為代表的鹽城劇作家群,他們來自基層、立足基層、書寫基層,與基層院團一起,用可貴的創作實踐為基層院團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啟示。
記者了解到,僅鹽城市淮劇團,在過去60年里,就產生了像《雞毛蒜皮》《十品村官》等眾多優秀作品,先后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等眾多獎項。據統計,僅2015年,鹽城市新創作劇本36部,新排演舞臺劇目12部,不包括在外地上演的劇目。戲劇類型涉及現代戲、歷史劇、舞劇、音樂劇、話劇。2016年,鹽城市劇作者新創作大小劇本達36部。
一直以來,基層院團的創作生存普遍處境艱難。由于資源有限,加上劇種的地域限制等原因,基層院團長期存在著人才短缺、市場狹窄、劇目陳舊等問題。近些年來,隨著國家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各項配套措施落實,這一情況得到了較大改善,但“劇本荒”“劇目荒”又變成了“劇本慌”“劇目慌”,匆忙上馬的創作帶來作品的良莠不齊,因此備受關注。
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會長季國平認為,由于基層院團的特殊性,它們首先必須考慮生存,因此要考慮市場,要找到一種適應當地群眾接受的、適應本土劇種表達的創作模式,在這方面,鹽城提供了可貴的案例。近些年來,鹽城的戲曲現代戲發展異軍突起、成績斐然,并且崛起了一批戲曲現代戲創作作家群,引起廣泛關注和反響,影響不僅在當地,還輻射到了江蘇和全國。“像鹽城市淮劇團,長期堅持培養自己的人才隊伍、堅持‘三小’(小人物、小事件、小制作)的現代戲創作思路、堅持還戲于民,不論是劇本創作、劇目排演還是劇團建設,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和非常成功的經驗。”
陳明原本是寫小說出身的。因為工作的原因,用他的話說,“我是被動開始寫劇本的”。最開始,他不太適應,尤其是為淮劇寫劇本,覺得劇種“土得掉渣,藝術樣式沒什么文化”。隨著對淮劇、對當地劇團的了解,他產生了很大的觸動,逐漸意識到,作家要靠作品說話,院團要靠劇目說話,于是從自己農村生活的底子里,逐漸找到了創作的思路。“當時根本沒考慮得獎,就是考慮團里哪幾個演員演,算了一下,正好有幾個角色。然后考慮我們劇團跑什么地方,我算了一下,南面至高郵一帶,北面至濱海和響水搭界的地方,在這么大的區域,用現在時髦話講,這是市場啊。當時我就有一種自覺的意識,這個戲出來到底能演多少場?觀眾的接受度怎么樣?我覺得這可行性比較強,然后就寫了淮劇《雞毛蒜皮》。”由于熟悉本土生活、熟悉本地劇種的劇作家群十分活躍,鹽城的戲劇院團很少外請劇作家為當地創作劇本,不僅很好地“自給自足”,有的劇作家還逐漸走出江蘇,實現了劇本創作的“輸出”。
“在當前戲曲創作中,不存在‘劇本荒’的問題,而主要是‘劇本慌’‘劇目慌’,就是創作太匆忙,導致劇本太爛,有的劇本是‘一個戲八個主題’,什么都往劇本里裝,最后沖淡了主題,更重要的是淡化了對人的思考。”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馬也表示,通過戲劇表揚人容易,表現人卻難,作品最后還是要靠藝術說話。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戲劇創作不能以題材決定作品的好壞,只有尊重藝術規律,才能創作出好的藝術作品。而鹽城的淮劇創作立足基層,又結合淮劇相對自由、適合現代戲創作的特點,多寫“三小”題材的現代戲,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深受老百姓喜愛的道路,很有啟發意義。
記者了解到,基層戲劇院團受制于經費、人才不足等原因,往往缺乏新劇目,只好無奈地來回演幾個傳統劇目,有的則采用移植優秀劇目的手段、適當地跟上時代步伐。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劇目陳舊或者長期停滯在家長里短、小情小調的層面上。
在此次展演的劇目中,淮劇《送你過江》以其恢弘的史詩格局、深刻的個體命運表達和現代的審美品格而備受贊譽。與會專家認為,從堅守、堅持“三小”題材創作和還戲于民、扎根基層的思路,到在豐沃民間土壤中綻放出新的創作沖動、新的審美探索,“鹽城現象”讓人充滿期待。立足基層、扎根基層又能與時俱進,在這部戲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中國劇協副主席、著名劇作家羅懷臻表示,20世紀80年代,伴隨全民大反思,戲劇藝術迎來了歷史劇創作的一個高潮;新世紀以后,以昆曲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契機,當城市化、都市化逐漸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背景之后,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身份和來路,昆劇、梨園戲等關乎傳統記憶、傳統傳承的話題備受關注。近些年來,戲曲現代戲創作迎來了重要歷史機遇,作為現代戲創作重要方陣的淮劇不再滿足于過去的“三小”題材創作,而是在保持地域特色、延續原有優勢的同時,逐漸地走向現代化,形成這個城市的現代戲格局。這種追尋和探索,讓人滿懷期待,讓人看到了基層戲劇未來的更多可能性。
對于基層戲劇創作與演出中存在的好劇本找不到好劇團、好劇團找不到好劇本的現象,《劇本》雜志副主編、編審武丹丹認為,要建立劇作家與劇團之間的通道,讓好的劇本找到好的劇團演出,好的劇團找到好的劇本,實現良性循環。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