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數字藝術將與傳統藝術融合共生
記者:數字技術的發展為藝術家提供了全新的創作媒介和理念。近期的藝術作品中出現了哪些數字化的新趨勢?
張子康:在藝術創作領域,數字技術帶來的不僅僅是創作媒介和手段的革新,也給創作思路帶來新思考,我們在討論數字技術時,也許正在影響著它們。從白南準的多媒體創作到今天的數字時代,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藝術家。今天的藝術家已經不僅僅是采用新媒體這樣的簡單形式,他們從創作理念到創作思想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這將成為新的時代最重要的創作藝術表達。
舉幾個例子,在我們剛剛舉辦的“后生命”與“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兩個展覽中,藝術家和工程師合作,制造了一個可以畫畫的機器人,機器人采用純數據控制,創作出類似涂鴉的作品。這個作品引導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藝術家會被機器人取代嗎?還有一件展品叫“神經風景”,是數字重建神經元的視覺解釋,作品通過將神經元數據轉換為虛構的景觀,對思想、記憶、情感這些無形的東西進行表達,從而建立無形的意識,與物理形成某種對應關系。這樣的作品帶給我們另外一個深層的思考:數字化是否可以形成生命?是否帶來新的倫理?關于藝術家數字化創作的新趨勢,我覺得神經網絡運算、數字化生物科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本身也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
記者:觀眾為何青睞新媒體藝術展覽?數字藝術會逐步取代傳統藝術嗎?
張子康:與傳統藝術相比,觀眾從數字時代的新媒體藝術中可以獲得互動性、體驗感、參與感,這是一個普遍意義上的吸引力。在未來,基于數字技術的藝術形式,不會取代傳統藝術,二者會變為一種融合共生的狀態。藝術不等同于科技,很難用線性的規律去界定和描繪其發展歷程,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藝術的核心不是藝術語言與形式的表達,而是思想的呈現。
記者:數字藝術和傳統藝術在策展和布展方面有很大不同,您認為美術館需要作出哪些適應性的調整與改變?
張子康:美術館是一個建立文化價值的平臺,是心靈的棲息地。美術館面對數字化和大數據時代的發展,應主動利用新的方式方法,有效地推動藝術的學術展覽與公共教育。建立全方位、多層面、寬范圍的開放式藝術博物館運營和學習體系,通過“智識系統”開放藝術的邊界,鼓勵跨學科研究,來引導藝術與其他學科相連接,形成新的藝術表達方式和學術研究展覽方式。
記者: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在創作時,是否會著重考慮數字技術的應用?
張子康:去年央美的畢業展確實展出了很多融合數字技術的作品。這也說明,中央美術學院作為培養富有創造力人才的學院具有前沿性與學術性。應該說,數字技術已經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央美的學生在學習和創作時不可能不使用數字技術,但作品的創作過程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至于其中的重要程度,我想是因人而異的。
記者:近年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新媒體展覽,從觀眾數量、傳播效果以及業界反饋來看,這類數字展覽效果如何?
張子康:近年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陸續推出的一些新媒體展覽,都取得了積極的社會效應,從學術角度推動了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擴大了觀眾傳播度。
例如去年舉辦的“重拾游戲——首屆功能與藝術游戲大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希望通過此次展覽,整理呈現游戲藝術的文化議題,探討今時今日游戲對視覺藝術及其他領域的深層影響,引導這一新鮮的藝術樣態在藝術學術系統中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討論。同時,我們希望公眾在參觀與體驗展覽的時候,注重那些以游戲手段介入教育、醫療、社會實踐、想象未來等方向的功能性游戲,希望通過展覽中體現出來的人文關懷、社會哲思,引導人們對游戲的未來,乃至人類的未來,產生一些新的思考,激發出更多可能性。還有,在“后生命”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上,提出了數字化時代中生命和數字融合問題、數字化倫理問題、大數據安全問題等等。以上這些展覽都和我們周邊的生活息息相關,又是具有前瞻性、先鋒性的學術展覽,未來我們還會繼續舉辦。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