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泰豐:傾聽人民心聲 奏響時代旋律
——論傅庚辰的音樂創作與成就
《傅庚辰作品集》的出版,是我國音樂界的一件大事。
皇皇大作,厚重而豐碩。在這部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傅庚辰作品集》里,我們聽到了一位當代音樂家,在時代旋律里,半個多世紀艱辛求索的心跳;我們讀到了一位時代音樂家66年歷經的烽火與苦雨;我們看到了一位人民音樂家,踏風雨,跨山壑,與人民血脈同流、心靈同吟的壯麗。我們跟隨著這時代的旋律,走進了《地道戰》的交響,傾聽著《映山紅》的抒情。
歷史地位與歷史成就
不愧為人民的藝術家
傅庚辰有三句話,是他人生的自我解剖,第一句話是,沒有音樂就沒有我的人生;第二句話是,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是我音樂人生的座右銘;第三句話是,誠摯于人生,執著于事業,忠誠于理想。這是我的人生感悟。伴著這三條人生追求的感悟,他在當代中國的樂壇上,走出了一條傅庚辰之路,這就是讓音樂的創作始終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歌。
他踏過被炸成灰粉的上甘嶺山頭陣地,穿過戰壕,爬過山洞,探望阿媽妮,走訪戰士,拜謁烈士陵園、毛岸英墓創作出歌劇、舞劇《阿媽妮米》《戰地搶收》《志愿軍戰歌》,歌曲《告別朝鮮》等。此后,他踏遍祖國山河,走進時代的湍流,感悟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根脈,探覓歷史奮進的宏偉節拍,傾聽人民的心跳,尋找時代的旋律,創作了一曲又一曲、一章又一章撼人心弦的優秀音樂作品。《傅庚辰作品集》以外,還有一部《人民音樂家傅庚辰作品傳唱集》與之交相輝映。在各地公園、河畔、廣場、小區,傅庚辰的作品均有傳唱,那渾厚莊重旋律中的《地道戰》,那高揚時代精神的《雷鋒,我們的戰友》,那悠揚抒情旋律中的《紅星歌》《映山紅》《紅星照我去戰斗》《毛主席話兒記心上》
任何一位文學藝術家的作品是否可稱經典,都難以避開兩個考驗,一個是歷史,一個是人民。在當代中國音樂史上,傅庚辰是繼聶耳、冼星海等中國風格音樂的創始人、奠基人,呂驥、賀綠汀、任光、趙沨、馬可等老一輩人民音樂家之后的又一批人民音樂家中的佼佼者。他走上戰場,謳歌戰士,稱頌英勇;他投身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歷經風雨,歌唱人民;他走進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繼續昂揚高歌。作品豐碩,成就卓著,傅庚辰不愧為人民音樂家,這是歷史和人民的共同見證。
藝術追求與藝術成果
貢獻了寶貴的音樂理論財富
傅庚辰還有更加著名的三句話:現代技法中國化,音樂語言民族化,音樂結構科學化。他的這三句話是科學的、準確的、適時的。當今的各文藝門類,都有一個作品創作技法、語言、結構的創新發展與現代化的問題。但創新發展與現代化,又有一個如何中國化、民族化、科學化的問題,否則其作品就會水土不服,群眾不接受、不認可。
交響樂樣式本來就產生、發展于國外,一旦產生了《梁祝》《黃河》《紅旗頌》等,它就在中國安家了。這是交響樂技法中國化的結果。至于音樂語言,因為它的語言主題是寓于音樂旋律之中的,因此,就更具國際性,更便于在不同話語的民族之間交流。但音樂語言的生命卻扎根于各民族話語之中,貝多芬、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在世界上廣受歡迎,因為它有美好的音樂語言與悅耳動聽的旋律,但中國民眾往往更喜歡《梁祝》,這就是音樂語言融于民族話語的巨大力量的結果,因為《梁祝》主題語言是和中國民族話語相融合的,沁人心脾的旋律是和中國越劇的曲調相融匯的,自然能喚起同一片土地上受眾如泣如訴的深情感受。所謂音樂結構的科學化,就是要依照音樂內在規律,在音樂的章、節、首的不同形式創作中,設計結構,駕馭結構。音樂結構是與音樂語言、音樂旋律緊密地編織為一體的,因此結構有著特殊的重要性。可以說,傅庚辰的這三句話將是文藝界創作過程中長期面臨的戰略性課題。
傅庚辰的音樂創作之所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還源于他善于運用唯物論辯證法的哲學原理指導音樂創作,反對在音樂藝術創作上的形而上學,他不斷探索音樂內在的運動規律,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尤其體現在四個方面的辯證統一,即作品主題思想與藝術氣質、藝術風格的辯證統一,作品的技法、語言、結構的現代化、民族化與科學化的辯證統一,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莊重與抒情、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電影音樂創作中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的辯證統一。他在音樂理論上探索之廣泛,求索之深刻,是他豐碩音樂創作成果的理論結晶,為我國樂壇寶庫增添了寶貴的理論財富。
創作態度與工作精神
一切成果源于嚴謹、求精
我在與傅庚辰共同創作大型聲樂套曲《航天之歌》《小平之歌》的過程中,深刻領教了他嚴肅、嚴謹、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創作態度和艱辛跋涉、晝夜奮發的工作精神。他的創作講程序,重結構設計,對創作主題反復推敲,反復修改,而且堅持在調研中體會情感。
2003年,我和傅庚辰一起創作《航天之歌》聲樂套曲,我們與國防科工委副主任欒恩杰往來通信12封,集會兩次,以調研感受航天生活。在第二次集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臣、老航天孫家棟講了40多年來許多航天人為祖國航天事業艱辛探索的動人故事,其中特別講到航天人哭的故事,大家聽了很震動。哭,在文藝創作的形象思維中是常有的,而航天人在航天工程中,多是物理的、化學的、邏輯的思維,哭又是為何呢?原來,成功后哭,是喜悅,失敗后哭,是自責,與外國同行交流時哭,是驕傲哭讓我們走近航天人的靈魂,找準創作主題。于是《航天圓舞曲》中原來的喜慶為國驕就成了喜淚為國驕,一字之差,卻讓人感受到航天人那顆火熱的心,感受到航天人的崇高、可敬和可愛!
2004年,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前夕,我們合作創作聲樂套曲《小平之歌》。為譜曲,傅庚辰親走廣安,訪小平故鄉,看川劇、聽高腔、覓旋律,再赴江西,走南昌入原步兵學校留守處,看小平與卓琳、小平繼母三位老人曾經被監禁的住房,尋覓他們在風雨煎熬中生命的火花,又在小平天天從步校走到機械修理廠勞動的小道上,去追尋一位老人默默無語、深深思索的腳步,聽他與人民、與祖國魂牽夢繞難割舍的親情。從四川歸來后,傅庚辰夜以繼日地完成總譜創作118面。這118面線譜寫滿了傅庚辰的靈感與汗水,有喜、有苦、有感傷、有歡快。作為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的《小平之歌》音樂會在北京演出時,引起了轟動。
坦誠品格與高尚作風
我所感受到的傅庚辰
傅庚辰不僅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音樂家,他還是博學的音樂理論家,出色的音樂工作者、領導者。
在多年的往來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政治素質,為人處事坦誠憨厚的高尚品格,勤奮工作的精神風貌,科學嚴謹的學術作風。在我們共事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兩件事。第一件事是1974年在南長街胡喬木的家中,喬木找他談話,在當時復雜的形勢下,他大膽坦誠地對文藝界的問題提出了兩點意見:一是批評中央文革用人不是任人唯賢而是任人唯親,拉幫結派,呂驥、賀綠汀、趙沨、馬可這些對中國革命音樂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老同志不為音樂界所用,為此他當面建議應請呂驥、賀綠汀主持音樂工作;二是他尖銳批評這么大的中國只有八個樣板戲和幾首高、尖、硬、響的歌曲,大量的文藝人才都被排斥,是極不正常的。后來反擊右傾翻案風肆虐,鄧小平再次被打倒,胡喬木處境困難,他也處于險境之中。第二件事是本世紀初,在全國政協文藝界聯組會的大會發言中,他大膽坦誠提出了當時文藝界存在的三個問題: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和資金投入問題,關于文藝界的地位問題,關于少數老藝術家的生活補貼問題。
在我與傅庚辰的交往中,了解到傅庚辰作為一位著名的人民音樂家,始終堅持為人民創作,為時代謳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文藝界、音樂界奉獻了66年的傅庚辰,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音樂家,是一位具有相當學術理論積累的音樂家,是一位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的音樂家。他無愧于當代的人民音樂家這個稱譽。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原黨組書記)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