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朱鹮》:用曾經失去叩問如何珍惜

舞劇《朱鹮》劇照
氤氳繚繞的煙雨湖邊,羽色粉紅的朱鹮款步而致,時而展翅掠過血色夕陽,時而以赤色腳掌輕打漣漪,恬靜唯美、優雅高貴……這是由上海歌舞團傾力打造的又一環保題材力作、以瀕危保護動物朱鹮為題材的原創舞劇《朱鹮》讓人醉心的詩意畫面。應日本民主音樂協會之邀請,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組派,10月完成東瀛“首飛”,在東京、新澙、佐渡和山梨成功演出4場后,該劇將于12月9日、10日“飛臨”國家大劇院,開啟國內首演。以長征路上的女人的獨特視角探索生命、理想、信念的舞劇《天邊的紅云》至今令人依然動容,直面都市白領生存現狀和情感世界的當代舞劇《一起跳舞吧!》讓無數青年感同身受的余熱未消,上海歌舞團何以將創作聚焦一種飛鳥?編導佟睿睿此次又是如何發力?
通過曾經的失去,表達永久的珍惜
2010年,上海世博會日本館一個顯示屏中,或溪邊跋涉、或駐足棲息,或翱翔天際,一只只美麗的朱鹮盡展的純美、典雅、潔凈和高貴,吸引了諸多觀眾流連駐足,上海歌舞團團長、國家一級導演,亦是該劇制作人兼藝術監制的陳飛華也是其中之一。陳飛華回憶,當時朱鹮優雅的姿態,特別是“涉”、“棲”、“翔”的動作,在他的腦海中,宛如一個個舞蹈演員在伸展曼妙的舞姿。由此,把朱鹮搬上舞臺的想法,在陳飛華團長的心中,萌芽了,并且揮之不去。
“朱鹮戲新藻,徘徊流澗曲”,“因風弄玉水,映日上金堤”,“翩翩起舞兮朱鷺,來泠春塘棲綠樹”……象征幸福吉祥的世界珍稀鳥類朱鹮被譽為“吉祥之鳥”、“東方寶石”,其特有的羽色和秀雅的體態以及起落時的翩翩舞姿,為歷代詩人所吟詠贊嘆。朱鹮又稱朱鷺、紅鶴、朱臉鹮鷺等,歷史上曾廣泛分布于亞洲東部。我國境內曾經有14個省份有其生存記錄,但20世紀60至70年代,各地均無再現。直至1981年夏才在陜西洋縣重新發現僅殘存的7只野生種群。后經過劃建朱鹮保護地和我國科研人員開展人工繁育,現在朱鹮數量已經達到了2000多只。1985年,中日兩國簽訂了《中日共同保護朱鹮計劃》,共同推動朱鹮的繁育和保護。
深入了解朱鹮種群曲折的繁育之路后,陳飛華深受觸動,更是感慨人類在拯救朱鹮過程中的跨越國別、跨越民族的攜手合作。這更加堅定了用舞蹈藝術觸發人類思考與其他生靈和自然環境休戚與共的決心。“古代時的朱鹮和人,和今天農村雞鴨鵝與人的關系一樣祥和。然而,人類在向現代化與城市化的快速奔跑中,不經意間忽略了朱鹮生存環境的惡化。脆弱的朱鹮繁衍所必需的藍天凈水和寧靜自然的生態,已變得越來越狹小,越來越險惡了。我們希望通過朱鹮曾經的失去,表達人類永久的珍惜,希望今天我們守望的不只是人類自己的家園,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同的美好家園!”陳飛華說。
正是帶著這樣深沉的思考,陳飛華找來了一流的創作班底,讓沉淀并孕育了4年的《朱鹮》終于“起飛”了。佟睿睿編導、郭思達作曲、羅懷臻編劇,青年舞蹈家、上海歌舞團首席演員、國家一級演員、《舞林爭霸》人氣明星朱潔靜、王佳俊領銜主演,舞劇《朱鹮》主創團隊可謂陣容強大。更重要的是,他們在近四年時間里,創作研討20余次,數易構思,并實地趕赴陜西洋縣、日本佐渡創作采風,深入了解朱鹮的生活習性,收集影音資料,豐富創作積淀,確保《朱鹮》“飛”得更高。
“‘愛’是世間永恒的溫暖,‘真’是流淌心澗的甘甜,‘美’是萬物的向往……舞劇《朱鹮》,用生命感知世間的大愛,用羽翼呼喚家園的文明,正是這股力量的凝結,我們從東方文明的原點飛翔,做愛的使者、美的化身……”上海歌舞團官方微博中,記錄著主創作團隊如是心聲。
朱鹮是東方的,她一定屬于中國舞
舞臺上,素樸純美而意境悠遠的水墨畫面,悠揚恬淡的音樂,將人們帶回千年遠古農耕時代,在自然的懷抱下,忙碌于山野田間的淳樸村民與美麗的朱鹮相生相伴,共同分享著自然的賜予。在朱鹮粉嫩羽翼婀娜身姿的掩映下,在鹮仙與樵夫真摯的情感點綴中,和美祥樂詩畫般的情境將人與自然的美好生機推向極致。然而,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迅速推進,朱鹮漸漸消失在灰色的城市中。曾經和朱鹮共舞韶華男子也是漸入暮年,只能在記憶中重溫鳥兒的身影,孩子們更是只有在博物館里才能一睹朱鹮的倩影。最后,那七只代表希望之光的朱鹮再度翩然而至……在古代、近代、現代朱鹮存亡的歷史大框架內,舞劇以朱鹮如何慢慢“絕跡”以及人類與之的情感和態度的大寫意式表達,讓人們在生與死、擁有與失去的張力中引發對自然生命的永恒反思。
以動物為題材的舞蹈創作并非鮮見,而將其納入人與自然的生命與存在思索的創作卻為數不多,更難見的是藉此完成舞劇結構與語言的開拓性嘗試。“我們這些年的舞劇好像一直很累地在講故事,又累又困卻又好像怎么講也講不明白,說不清楚;我們也一直要創造一種舞劇式的、很舞劇的舞劇,總想說特別復雜的事,想說的太多。而這個劇中,我們想回到一個特別單純、特別純粹的舞蹈藝術里去講朱鹮。其實舞蹈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就在于它適合在一個點上擴散,張開它的語義的能量、肢體的能量,然后去打一個點,而不是把所有的事件、所有的戲劇點說完。朱鹮這個題材恰恰給了我們這樣的空間,它可以把舞蹈的優勢無限放大。”佟睿睿說。
有人將該作品譽為中國版的《天鵝湖》,佟睿睿欣慰這種盛贊的同時,亦感嘆其恰為該劇的挑戰之處。“我們常常用肢體來表達一種生命力、一種動物、一種鳥類,舞蹈可充分利用其律動、風格,把動物的美感展現出來。《天鵝湖》已經塑造了一種天鵝的形象,大家共識了我們心中的天鵝,也像楊麗萍塑造孔雀一樣,她把一種形象深入人心,這兩種提純的藝術形象都足夠經典,讓人所共知。但朱鹮不是,它沒有現成的舞蹈形象供你模仿,這種人類曾經熟悉卻又陌生的鳥給了創作者特別大的空間,同時也出了特別大的難題。”
“怎樣能讓人知道朱鹮是一種東方的鳥,它脆弱、它矜持、它美麗、它潔靜、它高貴,朱鹮的根源和她的特性決定了她必須用中國舞來表達。”佟睿睿坦言,一個作品,除了大結構之外,就在于用了什么樣的語言。就像寫文章用什么樣的文字一樣,必須找到一種適合朱鹮的舞蹈語言。顯然,西方的芭蕾和現代舞,都不適合東方的朱鹮的美感。得益于多年研究中國舞,佟睿睿如魚得水般將自己深諳的中國舞的特殊韻律、氣息和美感注入到東方朱鹮的生命之中。朱鹮、鹮仙、群鹮,單、雙、群舞,丹青水墨般躍動開來,不拘泥于古典舞,不囿于民族民間舞,只汲取“中國式”的精神氣質的舞蹈之美,將傳統中國溫婉靈動的審美底蘊盡現。
“我們劇中沒有加入有態度地指責工業化,只是表現其真實發生。當下人們在努力還自然以自然,相信我們能創造更好的環境,讓這些鳥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里。”正如劇中舞蹈的風格,主創深藏其中的生態關懷亦充滿著“中國式”的含蓄。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