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教育是傳統文化的綜合課
——以“北京大學昆曲傳承計劃”為例
◎戲曲為綜合性教育,實際上綜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學、音樂、舞臺表演、美術、思想等諸多方面,因此,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很多成分,都可以借助于戲曲教育的方式,而得以實行。

昆曲大師表演工坊,上海昆劇團國家一級演員梁谷音給學生教授《尋夢》身段
時下,關于傳統文化的教育,及傳統文化如何進入學校教育體系,已成為公眾關心的熱點話題。從中小學語文教材上的古典詩詞的增刪,到《論語》《道德經》等傳統文化經典的誦讀,都曾引起較大范圍的討論。尤其是近期關于《弟子規》是否應該學習的話題,不僅引發立場各異的激烈爭論,而且還延伸到個人人格的養成、傳統文化的優劣之分等更為深入的話題。換言之,傳統文化的教育問題,實際上是自近代以來現代中國“古今之爭”“中西之爭”的一條基本脈絡,在這一時代因其新的語境而重新顯現出來。
與此相關,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戲曲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大體上包含在傳統文化教育的范圍之內,但因戲曲有其特殊性,因而也存在些許差異。
戲曲教育仍處于邊緣地帶
從整體來看,戲曲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其一,在學校教育體系中所占的分量極少。長期以來,中國的學校教育體系,多是引入和模仿蘇聯和歐美的教育體制,其科目設置與教學內容趨于西化。在此情形之下,傳統文化教育所占的份額極少,或許大多僅體現在文言文的學習上。但是,即便是文言文的學習,其僵化的教學方法也常被詬病。其二,戲曲雖然是傳統文化的精粹之一部分,但在傳統文化進入學校教育這一話題中,人們往往更偏向于社會公認的文化經典的學習與誦讀,如《論語》《道德經》或唐詩宋詞,或者是傳統文化中較簡單的部分,如《弟子規》等蒙學教材。這與社會長期形成的傳統文化的圖景有關。三,戲曲教育呈現出不均衡的狀態,除少數有戲曲教育傳統或以戲曲教育為特色的學校外,一般學校,戲曲教育幾乎是空白。其四,即使有少數學校有戲曲教育,但多以京劇為主。昆曲與其他地方戲曲相對被忽視。因此,從戲曲教育的現狀來看,其處境與戲曲在中國社會的邊緣化狀態相似,基本上處于學校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的邊緣地帶。
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體制中的推行,除觀念因素外,從教學實踐上,最大的障礙還是師資問題。因長期以來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傳統文化的習得一直在較小的圈子里流傳,一旦擴展開來,就出現缺少師資的問題。近年以來,在國學教育、書院教育中,魚目混珠的弊病很大部分即是肇因于此,因老師如果對傳統文化缺少了解,也很難履行傳統文化的傳習任務。以“京劇進課堂”為例,2008年,教育部宣布進行京劇課程試點,將京劇納入九年義務教育的音樂課程,一時成為熱點話題。因這一政策涉及范圍頗廣,意味著對現有教育體制的一次較大的變化。此后,在為“京劇進課堂”所編輯的教材中,因所選曲目中樣板戲所占成分較大,也引起較大爭議。在“京劇進課堂”的實施過程中,教材問題僅僅是一個方面,更迫切的需求是可以講授京劇的教師。雖然教育部門采用集中培訓等措施,但京劇的學習并非短期可以奏效。由于師資的匱乏,“京劇進課堂”實際上很難全面推行,以至于漸無聲息。
通過戲曲培育青年成長
然而,戲曲教育又自有其功能:首先,它相應于西方教育中的戲劇教育。在西方教育體系中,戲劇教育處于重要位置,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感、思想和實踐等諸多能力。戲曲教育同樣具備這一功能。其次,戲曲為綜合性教育,實際上綜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學、音樂、舞臺表演、美術、思想等諸多方面,因此,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很多成分,都可以借助于戲曲教育的方式而得以實行。
而且,如從青年成長角度,戲曲教育的功能,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其一,作為基本的素質教育,譬如傳統文化教育、美感教育、音樂教育、戲劇教育,都可以因此課程而得以實施,及使青年對這些有所了解。其二,成為青年成長過程的一種愛好。不管是此后,昆曲只是作為消遣、娛樂,還是經由昆曲而接觸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或較高級的部分,對于提升青年此后的人生目標或境界也有所裨益。其三,影響到青年之后的擇業,甚至人生道路。譬如,通過對于戲曲的了解、學習以至具有一定程度,以之結合自己的才能,或者因某些契機,從事與戲曲有關的工作。
香港、臺灣借鑒北大昆曲傳承模式
以“北京大學昆曲傳承計劃”為例,在高校的戲曲教育中,北京大學昆曲傳承計劃以其獨特的模式,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北京大學昆曲傳承計劃創始于2009年,由著名作家、青春版《牡丹亭》制作人白先勇與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葉朗共同推動建立,其中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在北京大學開設《經典昆曲欣賞》課程,這門課程作為北京大學的本科通選課,迄今已持續六年,受眾逾萬人次。一般而言,高校的戲曲教育傳統模式,多由愛好戲曲的師生組成社團,以小圈子里的自娛自樂為主,傳播效果較為有限。在高校里開設戲曲公選課,這一方式偶或有之,但往往由于師資問題,僅能吸引少數學生,而且不具有持續性。
北京大學《經典昆曲欣賞》課程則不同。首先,課程師資都是聘請國內外最著名的昆劇藝術家和昆曲學者,以使學生近距離感受“昆曲之美”,從而對昆曲發生興趣。其次,課程內容除對昆曲歷史、理論、音樂、表演各方面的學習、了解外,還包括昆曲折子戲文本的講解,并將“案頭”與“場上”相結合,每年舉辦蘇州昆劇院青年演員的折子戲三場演出,選課學生可免費得到一場折子戲演出的門票。此外,還有“昆曲大師清唱會”“大師工作坊”、校園版《牡丹亭》等項目,或由昆劇藝術家親自教授身段,或由學生學演昆曲名劇,因而逐漸形成一個立體式、全方位、注重體驗性的戲曲教學模式。這一課程的開設,使昆曲在北京大學獲得了最大程度的普及與推廣。六年來,有相當多的人(包括校內外)因為昆曲課程而接觸昆曲、愛好昆曲。這一點和青春版《牡丹亭》巡演的影響有些類似。但不同的是,《經典昆曲欣賞》課程讓受眾直接與著名昆劇藝術家交流,并感受由其深厚技藝所展示的“昆曲之美”。而且,《經典昆曲欣賞》課程的持續開設及其影響,也確立了昆曲在高校里的位置及傳播方式,譬如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開設昆曲課程,也借鑒了這一模式。
傳統文化教育如何成為可能?戲曲教育何為?百余年來,因中國社會文化觀念趨于西化,戲曲教育及傳統文化教育雖一息尚存,但已元氣大傷。在這一條件下,在學校教育體系內推行傳統文化,必將遭遇諸多障礙和問題。而北京大學昆曲傳承計劃的實施與經驗,或許能為此提供一種可資借鑒的思路與方案。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