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有根的生活
楊曉寧教授的著作《中國文化傳統的哲學精神》,現已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作者歷經十余年思考而寫就的學術成果,力求從哲學的角度解讀中國傳統文化,較為全面地考察分析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對于國人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的影響,客觀地解析中國文化“經世致用”價值取向的優劣得失,讀來頗有諸多新見。
眾所周知,我們談及“文化”一般有三個基本層次,即物質形象層、制度行為層和精神理念層。而精神理念層次指的就是哲學與價值觀層次,當然這也是最難以把握和提煉的層次。然而,正是基于人文價值的視角,本書作了獨特的學術思考。該書主要圍繞四個方面內容展開篇章結構的布局:一是分析和闡釋了中國文化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二是闡釋了中國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及其作用;三是梳理了中國哲學的特點及發展脈絡;四是通過挖掘中國哲學的優勢,以切實對中國文化的未來作出價值引領。
通覽書稿,如果歸納總結該書的特色,我感覺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從中國傳統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思維方法等方面,揭示了中國哲學的人文特征,進而概括了中國古代哲學流派的主要思想和發展脈絡。作者受張岱年先生的啟發,將中國哲學的人文特征具體概括為“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重人生”“重了悟”等幾個方面,讀來頗有興味。依作者看來,哲學不是一種空洞的邏輯抽象,而是一個民族特有的生存方式的理性表達,是民族精神的本真提煉。中國哲學講求“道不遠人”,崇尚“經世致用”,在彰顯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時,又注重人的世俗關懷。
其二,該書力求史論結合,從多個角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哲學淵源,以凸顯中國哲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領作用。作者強調:“哲學是以民族的生命實踐為基礎的,一個民族的哲學濃縮地反映了該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實踐活動方式。一個民族的宇宙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是通過哲學加以確立的。”的確,哲學是思想中所表達的時代,中國哲學的表達具有鮮明的文化意味,常常是多角度地輻射了人的社會生活。例如,一部《莊子》所表達的既是中國人的哲學觀,同時也是美學觀、倫理觀。
此外,強烈的現實關懷也是該書的又一突出特點。該書的第六章也是最后一章所討論的議題是“面向未來的中國文化”,作者所憂慮的是,在市場邏輯越來越充斥我們生活的當下,許多人的靈魂越來越被“物”所累,甚至成了物的奴隸。人類的現代性實踐正在對我們的生活進行“祛魅”,工具理性成了所向披靡的解剖刀,結果導致了我們生活中諸多文化的嚴肅、崇高與神圣品質被消解,文化傳統越來越淡出我們的日常生活。即使是面對傳統文化,人們也常常以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對待之,感受到的是對文化的游戲和娛樂心態,而且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思想傾向和大眾文化語境。
作者特別要呼吁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存之根。身處全球化大潮中的中國人,只有重新評估、定義和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無論對于一個民族還是一個人,都無法回避“我從哪里來”這一形而上的問題。因為人不堪忍受無根的生活,這就是中國文化所說的“安身立命”。而傳統對于我們來說,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傳統保護著我們,劃定著人性的圓周。在傳統的浸染之下,我們面向未來才從容自信,獲得生命的方向感。因此,對自身的民族文化傳統懷有敬畏之心,對我們的新文化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時值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經濟大發展的今天,我們的文化建設如何與經濟的發展相匹配,從而真正實現當代中國社會的協調進步,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沖突中,樹立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以實現民族文化強國之夢。本書作者通過自己的獨特思考,為中國的文化發展繁榮做了踏踏實實的工作。
作者:鄒廣文,系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