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減負?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編者按:新學期開始以來,減負話題愈演愈烈。一方面,以《教育部,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為代表,反對減負的聲音引發越來越大的回響,
“不讓中國孩子學習高難度的知識,怎么選拔和識別天才呢?你在放松的時候,別的國家可沒有放棄?!?/p>
“減負其實就是國家從教育領域退出,把教育的責任從學校推給家庭。自從中國開始給學生減負,學校從教育領域往后退以來,中國的家長們是越來越累了,負擔越來越重了,各種教育機構大賺特賺?!?/p>
而另一邊,教育部依然繼續強推減負,力挺的人不在少數。對于老生常談的“減負”,我們理應有一些基本共識。不合理的負擔當然應該減下去,但應該承認、至少不去貶低勤奮刻苦、努力讀書的價值。而反對減負、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又想孩子實現怎樣的人生價值呢?
“教育讀書”的話題始終是貫穿一生的。連在大學里,每逢考試季,有學生會用季羨林先生寫的日記為自己的懶惰開脫,“沒做什么有意義的事——媽的,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氣,還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東西?”可是他們卻故意看不見季老另一句發自肺腑的話,“總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p>
季老多少是有先見之明的,今日不妨聽聽他理解中的天才、讀書和所謂的人生意義。

季羨林
我害怕一類“天才”
人類的智商是不平衡的,這種認識已經屬于常識的范疇,無人會否認的。不但人類如此,連動物也不例外。我在鄉下觀察過豬,我原以為這蠢然一物,智商都一樣,無所謂高低的。然而事實上豬們的智商頗有懸殊。我喜歡養貓,經我多年的觀察,貓們的智商也不平衡,而且連脾氣都不一樣,頗使我感到新奇。
豬們和貓們有沒有天才,我說不出。專就人類而論,什么叫做“天才”呢?我曾在一本書里或一篇文章里讀到過一個故事。某某數學家,在玄秘深奧的數字和數學符號的大海里游泳,如魚得水,圓融無礙。別人看不到的問題,他能看到;別人解答不了的方程式之類的東西,他能解答。于是眾人稱之為“天才”。但是,一遇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他的智商還比不了一個小學生。比如豬肉三角三分一斤,五斤豬肉共值多少錢呢?他瞠目結舌,無言以對。
因此,我得出一個結論:“天才”即偏才。
在中國文學史或藝術史上,常常有幾“絕”的說法。最多的是“三絕”,指的是詩、書、畫三絕。所謂“絕”,就是超越常人,用一個現成的詞兒,就是“天才”。可是,如果仔細分析起來,這個人在幾絕中只有一項,或者是兩項是真正的“絕”,為常人所不能及,其他幾絕都是為了湊數湊上去的。因此,所謂“三絕”或幾絕的“天才”,其實也是偏才。
可惜古今中外參透這一點的人極少極少,更多的是自命“天才”的人。這樣的人老中青都有。他們仿佛是從菩提樹下金剛臺上走下來的如來佛,開口便昭告天下:“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這種人最多是在某一方面稍有成就,便自命不凡起來,看不起所有的人,一副“天才氣”,催人欲嘔。這種人在任何團體中都不能團結同仁,有的竟成為害群之馬。從前在某個大學中有一位年輕的歷史教授,自命“天才”,瞧不起別人,說這個人是“狗蛋”,那個人是“狗蛋”。結果是投桃報李,群眾聯合起來,把“狗蛋”的尊號恭呈給這個人,他自己成了“狗蛋”。
這樣的人在當今社會上并不少見,他們成為社會上不安定的因素。
蒙田在一篇名叫《論自命不凡》的隨筆中寫道:
對榮譽的另一種追求,是我們對自己的長處評價過高。這是我們對自己懷有的本能的愛,這種愛使我們把自己看得和我們的實際情況完全不同。
我決不反對一個人對自己本能的愛。應該把這種愛引向正確的方向。如果把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自命“天才”,引向傲慢,則會損己而不利人。
我害怕的就是這樣的“天才”。
1999年7月25日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古今中外贊美讀書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勝數。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薄疤煜隆倍帧暗谝弧?,可見他對讀書重要性的認識。
為什么讀書是一件“好事”呢?
也許有人認為,這問題提得幼稚而又突兀。這就等于問:“為什么人要吃飯”一樣,因為沒有人反對吃飯,也沒有人說讀書不是一件好事。

季羨林
但是,我卻認為,凡事都必須問一個“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應當馬馬虎虎,等閑視之?,F在就談一談我個人的認識,談一談讀書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們常常說“自從盤古開天地”。我現在還要從盤古開天地以前談起,從人類脫離了獸界進入人界開始談。人成了人以后,就開始積累人的智慧,這種智慧如滾雪球,越滾越大,也就是越積越多。禽獸似乎沒有發現有這種本領,一只蠢豬一萬年以前是這樣蠢,到了今天仍然是這樣蠢,沒有增加什么智慧。
人則不然,不但能隨時增加智慧,而且根據我的觀察,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有如物體從高空下墜一般。到了今天,達到了知識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驚。有的人竟憂心忡忡,不知這種技術發展“伊于胡底” 。信耶穌教的人擔心將來一旦“克隆”出來了人,他們的上帝將向何處躲藏。
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二是書籍,以后者為主。在發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明了以后,則使用書籍。把腦海里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后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
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我常常想,人類向前發展,有如接力賽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過棒來,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遠跑下去,永無窮盡,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盡。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書,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這樣一來,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季羨林
但是,話又說了回來,中國歷代都有“讀書無用論”的說法,讀書的知識分子,古代通稱之為“秀才”,常常成為取笑的對象,比如說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無能。這話不無道理。
在古代——請注意,我說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經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幾乎都是不識字的痞子流氓,中國歷史上兩個馬上皇帝,開國“英主”,劉邦和朱元璋,都屬此類。詩人只有慨嘆“劉項原來不讀書”?!靶悴拧弊疃嘁仓挥谐蔀檫@一批地痞流氓的“幫忙”或者“幫閑”,幫不上的,就只好慨嘆“儒冠多誤身”了。
但是,話還要再說回來,中國悠久的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是這一批地痞流氓,還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
這一批“讀書無用論”的現身“說法”者的“高祖”“太祖”之類,除了鎮壓人民剝削人民之外,只給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類,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賺錢而已。他們對我們國家竟無貢獻可言。
總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對大多數人,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當我還是一個青年大學生的時候,報刊上曾刮起一陣討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微風,文章寫了一些,議論也發表了一通。我看過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沒有參加進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種討論本身就無意義,無價值,不如實實在在地干幾件事好。
時光流逝,一轉眼,自己已經到了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我的預算。有人認為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了,對人生的種種相,眾生的種種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遠不如早一點離開人世這個是非之地,落一個耳根清凈。
那么,長壽就一點好處都沒有嗎?也不是的。這對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會有一些好處的。

季羨林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里攥滿了鈔票,白天兩頓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點小權術,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鉆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活過一生。
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吁短嘆。即使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韁,被縛于利索。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知道為什么活過一生。
對這樣的蕓蕓眾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從何處談起呢?
我自己也屬于蕓蕓眾生之列,也難免渾渾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絲一毫。如果想勉強找一點區別的話,那也是有的:我,當然還有一些別的人,對人生有一些想法,動過一點腦筋,而且自認這些想法是有點道理的。
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話要說得遠一點。當今世界上戰火紛飛,人欲橫流,“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一個十分不安定的時代。但是,對于人類的前途,我始終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不管還要經過多少艱難曲折,不管還要經歷多少時間,人類總會越變越好的,人類大同之域決不會僅僅是一個空洞的理想。
但是,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經過無數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條鏈子,是由許多環組成的,每一環從本身來看,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一點東西;但是沒有這一點東西,鏈子就組不成。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如果說人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這里。
但是,這個道理在人類社會中只有少數有識之士才能理解。魯迅先生所稱之“中國的脊梁”,指的就是這種人。對于那些肚子里吃滿了肯德基、麥當勞、比薩餅,到頭來終不過是渾渾噩噩的人來說,有如夏蟲不足以與語冰,這些道理是沒法談的。他們無法理解自己對人類發展所應當承擔的責任。
話說到這里,我想把上面說的意思簡短扼要地歸納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