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真正讀懂了唐詩? 唐代文學(xué)研究專家陳尚君新作解密唐詩流傳千年的歧互傳誤
唐代文學(xué)研究專家陳尚君新作解密唐詩流傳千年的歧互傳誤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唐詩求是》匯集了陳尚君多年在重編全唐詩及其研究過程中的重大創(chuàng)獲,它向人們傳遞了一個信息——讀懂唐詩,我們還差很遠。
在中國,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幾首唐詩,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在孩子牙牙學(xué)語時就教他們背唐詩。近年來,伴隨著一系列詩詞類節(jié)目的熱播,更是掀起了學(xué)唐詩的熱潮。然而,我們現(xiàn)在所讀的唐詩都是真的唐詩嗎?它們的藝術(shù)性如何?我們是否讀懂了?
唐代文學(xué)研究專家陳尚君,多年來以老吏斷案般的嚴酷考證清理明代以來累疊的唐詩文本。他發(fā)現(xiàn):唐詩流傳千年,歧互傳誤的情況非常嚴重。比如,李白《靜夜思》的通行文本是經(jīng)過明代李攀龍修改的;《登鸛雀樓》幾乎可以確認不是王之渙所寫;“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到南宋才出現(xiàn),作者缺名,也難說是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唐詩求是》匯集了陳尚君多年在重編全唐詩及其研究過程中的重大創(chuàng)獲,似乎在詢問今天的讀者:我們是否真正讀懂了唐詩?
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并非最初的文本面貌
陳尚君在書中指出,今人所見唐詩文本,一般引用康熙朝編定的《全唐詩》。這部九百卷的大書,由十位江南在籍翰林用一年半時間編完。《全唐詩》雖然帶動了其后三百年的唐詩研究,但成書倉促,對所收錄的唐詩未充分考證鑒別。據(jù)日本學(xué)者平岡武夫《唐代的詩篇》的統(tǒng)計:《全唐詩》收詩為49403首1555句。迄今發(fā)現(xiàn)的該書以外的唐五代佚詩,已經(jīng)超過8000首;而該書已收詩中,誤收唐以前和宋以后的詩,已知超過1200首;分別見于兩人或更多人名下之互見詩,據(jù)統(tǒng)計有6800首。至于作者小傳之缺誤,詩歌錄文之訛誤,更是所在多有,不勝枚舉。
以“姑蘇城外寒山寺”這篇為例,現(xiàn)在一般認為題目是《楓橋夜泊》,但該詩最早記錄的《中興間氣集》之武進費氏影宋本,題目是《夜宿松江》。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在保存孟集初貌的宋本中的題目是《春晚絕句》。
這些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代研究不可謂不多,尚且如此。一般作品和其作者的傳誤情況更為嚴重。比如花蕊夫人,《全唐詩》收錄花蕊宮詞156首,其中偽作近60首。
后世詩歌流傳中,題目是變動最多的部分。許多詩歌最早見于史書、筆記、詩話的本事記錄中,并沒有題目,明清編錄總集時,為了稱引的方便,分別代為擬寫題目。譬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由明代楊慎擬題。此類改題、擬題的詩作,在全部唐詩中大約占五分之一以上,而半數(shù)以上的唐詩都會有幾個繁簡不同或內(nèi)容有差異的詩題。
據(jù)考證,唐詩的傳誤,在唐詩寫成并流布社會后就開始了。陳尚君認為,一首詩存在大量異文,或有完整殘缺的記錄,原因很復(fù)雜。必須考慮作者本人修改和作者詩意重復(fù)的因素。杜甫說“新詩改罷自長吟”,何嘗不是所有詩人的寫照。杜牧《張好好詩》真跡和《樊川文集》收錄本的文字差異,并非流傳造成,應(yīng)該是真跡和他寫給外甥裴延翰并編入文集的文本的差異。即便率性作詩的李白,也可找到確切本人改詩,乃至將原詩改得幾乎完全不同的記錄。至于作者本人之詩意重復(fù),原因在于才情有限而應(yīng)酬不斷。“就此而言,杜甫在人生困境中大量寫詩,句意很少重復(fù),實在難得。”
備受推崇的李白《靜夜思》,唐宋時幾乎無人稱贊
而撇開真?zhèn)危覀兯R姷氖撬囆g(shù)性最好的唐詩嗎?陳尚君表示,詩歌藝術(shù)之優(yōu)劣高下,見仁見智,但唐宋人和明清人閱讀興趣已經(jīng)有很大不同卻是不爭的事實。
比如,如今備受推崇的李白《靜夜思》,唐宋時幾乎無人稱贊,那時更欣賞的是他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時人認為,相較《靜夜思》的直奔主題、曉暢明白,《玉階怨》則朦朧精致,晶瑩富麗,對環(huán)境之渲染、對情緒的表達,意境高雅,讓人想象無窮。而陳子昂的代表作,唐宋人推重的是《感遇》和《薊丘覽古》,“前不見古人”到明末方被提出。
至于詩意的理解,也是今時不同往日。譬如,今天很少人理解孟浩然“春眠不覺曉”的主旨是傷春。韓翃《寒食》中的“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如今不少人認為具有諷刺意味。其實,此詩曾獲德宗皇帝贊賞,是很高妙的頌德。
“閱讀唐詩,應(yīng)該理解唐詩為何而作,詩人要在詩里表達什么。”陳尚君說,中國詩歌的主流傳統(tǒng),是表達詩人對國家社會的強烈責(zé)任,唐詩也是如此。李白、杜甫的胸襟氣象,自是不必多言。即便平和如孟浩然,他的《晩泊潯陽望廬山》:“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也是力度十足,感情充沛,將對廬山的禮敬,對慧遠大師的向往,強烈寫出,末句“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鐘”更是余味悠遠。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