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平新書《抵達內心的歌謠》分享會在北京舉辦 “流行音樂和我們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
“流行音樂和我們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

《抵達內心的歌謠》
李廣平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年9月出版
音樂制作人李廣平的流行音樂筆記《抵達內心的歌謠》日前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在本書中,李廣平以他30年的流行音樂創作、制作經驗,描繪了中國新時期流行音樂的發生與成長、發展與成就的一個切面。他在書中回憶青春歲月,并剖析了流行音樂和中國唱片工業及娛樂業的種種現象,是對一個讀者自以為熟悉其實陌生的行業的一次較為全面的書寫,為讀者講述了劉歡、王洛賓、梁弘志、羅大佑、周華健、汪峰、李春波、吳虹飛、黃琦雯、周筆暢、洪啟等音樂人的音樂往事。
近日,在該書出版之際,“流行音樂與我們的生命歷程——李廣平新書《抵達內心的歌謠》分享會”在北京舉辦,李廣平攜秦萬民、小春、孟文豪、韓冰、李思琳、黃琦雯等音樂人和歌手亮相,分享他的音樂創作歷程,講述樂壇往事。李廣平的身份是音樂制作人、詞作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副秘書長。當他被介紹身份時,有兩首代表作一定會被提及,這就是《你在他鄉還好嗎》和《潮濕的心》,這兩首歌在上世紀90年代火遍大江南北,他是它們的詞作者。
“《你在他鄉還好嗎》,如果仔細看歌詞,會發現其實它可以寫給很多人,可以是愛人,可以是親人或者朋友。”李廣平回憶,這首寫于25年前的歌曲,最初的創作動機是因為一個朋友出國。1992年,他的一個朋友要去澳大利亞留學,他想寫一首歌送給朋友。當時這首歌是先有旋律,他先填了B段的詞。“我先寫下的就是‘你在他鄉還好嗎’,我很想用這句話來問候像我這樣離開家鄉到外面尋夢的人。”這首歌出來后,正逢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打工潮”,大批人離開家鄉去廣東打工。這首歌成功擊中一個群體的心靈,在打工群體中流行起來。
“這首歌后來對于聽眾的意義,已不是我原來的初衷。但我覺得這種改變非常好。我們寫歌的人,就是要觸摸時代的共性,你找到一個共性,才能往下寫一首歌。在寫作的過程中,你要不斷去探索人群共同的審美。”李廣平說,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不再唱純流行,也不唱搖滾,變成了喜歡嘻哈,這就是他們最新的審美取向。所以流行音樂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一起往前走。
另外一首《潮濕的心》,李廣平現在講起來,依然覺得它的流行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當時這首歌是被放在唱片A面的第五首,一個非常不受重視的位置。但沒想到這首歌推出后,受到了廣大歌迷的喜愛。“這首歌當時特別火,火得程度,我都不好意思再提。其實這首歌沒有得過任何獎,但大家就是很喜歡,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我后來分析它大火的原因,可能跟它的旋律有關系,很哀怨,中國人喜歡這樣的旋律。”
李廣平接觸流行音樂,是從港臺流行音樂開始的。在那些歌曲里,他認識了羅大佑、童安格、姜育恒、趙傳等。當時他對港臺歌曲的熟悉程度,到了電臺播出的音樂響起第一句旋律,他就知道是什么歌,誰寫的,誰唱的。“流行音樂跟我們的生命歷程真是息息相關,我們可以通過音樂這一共同語言,回憶我們的青春,回憶我們共同經歷過的年代。”他說,他的創作經歷,跟成長經歷緊密相關。
他還記得聽到的第一首港臺流行歌曲,是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那是上世紀70年代末。這樣的歌曲讓當時的他感到震驚:原來歌曲是可以這樣寫的,可以寫人的細膩情感,可以寫愛情,寫鄉情。再到后來,他聽到的大量粵語歌曲,也在無形中教會了他很多的歌曲創作方法。
李廣平大學讀的中文系,那時候,如果一個男生寫詩、寫文章很漂亮,就會受到女同學的關注。大學時,他很喜歡寫詩,寫了很多的詩歌。所以,后來從寫詩轉向寫歌詞,就很順。他進入流行音樂行業,純屬偶然。當時大學生畢業是被分配到各個單位去,直到公布畢業分配結果那天,他才知道自己被分到了廣州星海音樂學院當老師。“當時我連廣州星海音樂學院在哪兒都不知道,我拿著派遣書去報到,跟我住在一起的是一個作曲家。后來我們又一起去海南支教,又一起合作開始寫歌。”
因為創作歌曲,李廣平后來進入太平洋影音公司,這是大陸最早出盒式錄音帶的公司。他于1992年加入太平洋影音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幾年,為大量歌手制作過歌曲。“很多上世紀90年代出道的歌手,都跟我有關系,比如李進、甘萍、伊揚等,李春波是我一手挖掘的。”他回憶,那時他們去挖掘歌手,就是到歌舞廳、藝術團,“廣州那時候歌舞廳文化很發達,現在很多有名的歌手,都在那個年代的廣州歌舞廳唱過歌”。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