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演員做人為藝的終身修養
近日,一場由閱讀名著引發的風波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青年演員馬思純在微博上發布了一篇《第一爐香》的讀后感,說“張愛玲的卑微換不來她的愛人。低到塵埃里,一生只會發生一次。因為愛,不是一個人的卑微。而是兩個人的勇敢”。隨后,微博大V“衣錦夜行的燕公子”轉發了這條微博,吐槽馬思純的解讀相當于“把哈姆雷特看成哈利波特”。張愛玲書粉的微博號“張迷客廳”,更指出馬思純近年發過張愛玲的假金句,勸她多讀原著,少寫讀后感。馬思純本人也是虛心接受,表示“感謝指正”“正在學習”。
本來,讀書是一件好事,愿意將所思所感寫出來與人分享,也值得鼓勵。更何況,對于經典作品的閱讀,從來就有“我注六經”和“六經注我”兩種方式。但筆者以為,作為演員作為明星,怎么表達對一部作品的感受,不僅僅屬于討論閱讀水平的范疇。近年來,不少當紅青年演員也曾因為讀錯音、念白字,或者引用假名人名言等而遭到質疑。作為演員應該增加自身的涵養,特別是當演員要去演改編原著小說的影視作品時,閱讀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關系、原著的精神,是為了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人物由內而外地表現出來,戲中人物能否立得住,最終是要對廣大觀眾和讀者負責的。
比起讀錯字、念白字,假名人名言的問題更加令人擔憂,因為假名人名言更具“隱蔽性”,演員、明星作為公眾人物,一言一行都會備受關注,而一經他們引用的假名人名言傳播開來,便會被更多人奉為金句并使用開來,這無疑是對文學作品和作家、名人的傷害。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或許在于碎片化信息交流中的一種簡化傾向,即把一部意蘊豐富的文學作品,縮減成一個斷章取義的語句,甚至以此洋洋自得。如此這般的簡化,本身就是一種虛偽的文化接受方式。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說:“小說的精神是復雜性。每部小說都在告訴讀者:‘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復雜。’”文學作品是對人性與世界的深度探尋,它所能提供的不是某種確定的人生信條和行為準則,而恰恰是對于復雜性的理解和敬畏。“六經注我”其實需要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閱讀者自身的大格局和大境界。對當下的青年演員而言,比起抖機靈,揣摩角色后有真正獨到的見解,才是更為重要的事情。從這個角度出發,演員應該盡可能遠離碎片化的文化接受模式,追求深度閱讀原著。與“讀后感”相比,也許誠懇、扎實的讀書筆記更值得期待。
在讀書問題上,微博絕非越“金”越好,也絕非越短越好,自媒體評論所追求的價值與讀書所需的沉靜、深思、耐心恰好相反。演員面對文學價值和快餐式宣傳之間的取舍,應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影響力和社會責任,樹立正面榜樣。隨手摘取一則流行文本,是對關于文學和心靈的一片凈土的不夠尊重。為了工作,應該多做功課、多下功夫,吃透原著精神,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但即使不是出于工作,演員也應通過多讀好書,實現精神世界切實的豐富。歸根結底,閱讀不是表演閱讀,學問也不是裝飾學問,讀書的目標不在于傳播、掙錢,它不僅是為表演所做的必要準備,更是做人為藝終身的修養。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