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聯韜奮書店今日重張開業:讓不眠燈光陪護讀者潛心前行
元旦前的北京,朔風凜冽。12月30日上午,東城區美術館東街22號,三聯韜奮書店重張開業,氣氛熱烈。讀書,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定力和沉靜的品格。這家有著23年歷史的書店以自身的實踐,展現了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里,如何堅守“竭誠為讀者服務”的雋永品格——而讀者被款待,知識被尊重,也正是無數讀者對三聯韜奮書店情有獨鐘的關鍵所在。

三聯韜奮書店重張開業。
三聯書店黨委書記、副總經理李三秋,在致辭中節略回顧了書店歷史:1930年6月,鄒韜奮任社長兼主編的生活周刊社成立書報代辦部,這是生活書店的前身,也是生活、讀書、新知三店書刊發行銷售機構的起源;1944年底為紀念鄒韜奮逝世,將華北書店和大眾書店改為鄒韜奮書店。這是韜奮書店名字的起源;1996年9月,北京三聯韜奮圖書中心成立,這就是今天的韜奮書店。
李三秋介紹說,升級后的書店新增營業面積400余平方米,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陳列圖書近10萬種、逾30萬冊,囊括了22個一級分類、200個二級分類以及若干個三級分類,陳列整齊、飽滿、有序,分類銜接力求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滿足不同的陳列需求,提升讀者的購書體驗。“三聯韜奮書店一定始終堅守竭誠為讀者服務的初心,把韜奮書店建設成為首都的精神地標,讓不眠燈光陪護讀者潛心前行。”在發言最后他說。
讀者代表,北京中學校長夏青峰在致辭中援引了書店創始人鄒韜奮的話,“盡一個人的心力,使社會上的人更多得到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發言中,他將三聯韜奮書店比作自己“另一個家”,“作為讀者,三聯的生活·讀書·新知啟迪著一種健朗的生活品質,作為生活的柵欄,與讀書風雨兼程,新知無所不在。對我來說,雕刻在三聯生命體的詞匯也同樣鐫刻在我的生命中。”
作為學者、作者代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在致辭中笑稱三聯韜奮書店一直是自己心目中的“金三角”,“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三聯書店這三家老店都集中在這個‘金三角’(三家出版機構在首都中心地帶毗鄰而居),我一直認為這是中國出版業的一塊圣地。”李零自言是三聯的讀者,也是三聯的作者,“作者的本色是讀者。我選擇投奔三聯,好像林沖夜奔一樣。三聯對我這么好,何以為報?我給三聯寫過九本書,《波斯筆記》是最近一本。2020年是我的本命年,我想把我的第十本書獻給三聯。”

三聯韜奮書店內景
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譚躍致辭中先回顧了2014年世界讀書日當天,在此共同見證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正式掛牌營業的盛況。他指出書店看上去是一個經營性的產業,其實它更是一個文化性的事業。“事業常青、文化常青,希望三聯書店能夠推出更多的優秀作品,把反映時代潮流,反映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主旋律、正能量的優秀作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更加體現對廣大讀者價值觀的引導,更加體現對閱讀市場、社會精神的指導。集團總部也將更加關注三聯的發展,以實際的舉措為三聯的振興賦能加力。”
來自兄弟出版單位的代表,人民出版社社長、黨委書記蔣茂凝,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于殿利,中華書局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周清華,以及三聯書店原總經理沈昌文也到會出席。與會來賓發言結束后,大家在寫有“竭誠為讀者服務”的書店墻壁前合影留念,并參觀了整修一新的三聯韜奮書店。有店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已是耄耋之年的沈昌文老人現如今雖然“聽力不大好”,仍舊堅持每天來書店走上一圈。

三聯韜奮書店內景
三聯韜奮書店總店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美術館東街22號
營業時間:09:00-22:00(2020年4月23日起恢復24小時營業)
三聯韜奮書店三里屯店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三里屯西街中段
營業時間:24小時營業
(趙慶明/攝)
相關閱讀
23年來堅守讀書人做書店的本色 在求變求新的時代保持傳統
三聯韜奮書店2.0 文化老地標的升級路
北京青年報 | 張知依
中國 文藝 新格局
歷經23年,三聯韜奮美術館店已經成了北京老城區著名的文化地標。12月30日,這家老店重新開門迎客。老顧客們松了一口氣:還好,一切還是熟悉的樣子。當然,一定會有年輕的顧客會提出疑問:這家書店怎么不太潮?
自三聯韜奮書店1996年開業至今,中國的書店經營和出版業都發生了翻 天覆地的變化。在圖書售賣正通向更花哨、更奪目的大趨勢之下,“不太潮”的背后,其實是這家書店23年來堅守讀書人做書店的本色:在繽紛的潮流之下,以開 放的心態、超前的眼界、寬容的格局和純樸的情懷,執著于一件正事——為讀者服務。
曾經的它
1996的溫度 帶咖啡廳的獨立書店
“要把書店辦成多功能、多元化的文化中心。”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今天一眾新型實體書店的經營理念,但其實它是1993年的時候,董秀玉女士對三聯韜奮書店的構想。那時,她是三聯書店的總經理。
1996年三聯書店業務樓在美術館東街落成,董秀玉和同事們一致同意從本就不大的辦公樓里騰出一層、二層和地下一層,共計2000平方米的面積開書店,全 社員工擠在樓中剩下的2000平方米空間里辦公。員工和領導的辦公空間大概是國營出版行業里最小的。可是董秀玉說,“看到書店里安靜的讀者、擠坐在樓梯上 專注看書的年輕人,我們開心無比。”
對三聯韜奮書店的規劃顯然是很早就開始的。在董秀玉的藍圖里,三聯韜奮書店“以圖書為中心,兼營專業期刊、音像制品、CD、文具用品、多媒體電子出版物、小型展覽、小咖啡廊等,這是國際書業管理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滿足現代文化人快節奏、高效率的綜合要求。”
提到二層的咖啡廳,董秀玉講了很多故事,“讀書人喜歡讀書談書,喜歡聊天,可那時幾乎所有讀書人的家都太小了,我心里總存著個想法:只要一有條件,就一定 要給他們建一個咖啡廳,可以看書,又可討論、聊天。以文會友、以書交友。”于是1996年的三聯,開創性地建了由一個出版社自營的、帶咖啡廳的獨立書店。
那是1996年,看起來這復合經營的理念和今天的潮流一致,只不過這超前的想法里,“以圖書為中心”透露著傳統讀書人的堅持和溫度。
設計最佳路線 黑白兩色地磚引導讀者
據三聯韜奮書店前總經理楊進回憶,當時三聯沒有建設大規模綜合書店的經驗,董秀玉決定和香港三聯合作,邀請香港富有書店經驗的團隊和設計師赴京,和北京書店負責人商量店面布局、書架形式和裝修方案。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柜臺銷售仍然是大陸書店的標準配置,三聯韜奮書店在設計之初就決定開架售書,讓讀者在書店自由選書。相應的就要按圖書賣場的方式設計 書店。今天我們仍能看到沒有翻新的大理石地磚就是設計理念的體現,可別小看這地磚,當時的設計師以黑白兩色地磚在地面為讀者設計出了看書最佳的行走路線。 就算是沒有計劃的讀者,沿著黑色的地磚走,也可以看到不同品類的圖書。“動線”是近幾年才在中國書店普及起來的設計概念,足見當時設計師的遠見。
選書方面,據楊進回憶,三聯書店最初營業時,“最早進入角色的是采購人員,不同于出版社的讀者服務部只賣本版書,三聯韜奮書店的采購人員與各個出版社聯系,羅列了一份重點出版社名單,有計劃地到出版社洽談進貨。”據楊進介紹,店員在選新書的同時也積累了許多長銷經典。
這一傳統保留至今。此次重張,曾有人建議是否要把大量舊書都退貨。但書店方面認為,一些舊書同樣有價值。通過書能看見書店歷史深度和文化深度,在書店方面看來,書店不只是品種多,它還要有歷史的厚度。
公交車身廣告
“生活再現神采 讀書又逢新知”
現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總編的舒煒1996年剛走上工作崗位就參與了三聯韜奮書店的籌備。他回憶說,1996年書店開業是三聯的大事,編輯部的編 輯都熱情投入,當時他們除了在報紙上刊發消息外,還設計在104路、108路公交車上制作了車身廣告,“生活再現神采 讀書又逢新知”。在當時,也是新鮮有效的一個創舉。
就這樣,在三聯書店店員和三聯編輯部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之下,1996年11月5日三聯韜奮書店開業。開業當天沒有過于盛大的儀式,簡短的開幕儀式上,季羨林、費孝通、何魯麗、劉杲都以作者和朋友的身份抵達現場表示支持和祝賀。
那一年,西單圖書大廈還沒有建成,王府井新華書店正在大修。有時代新意也有讀書情懷的三聯書店迅速成為了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如今的它
三聯排行榜和精選陳列 熟悉的都還在
2019年底重張開業,記者一進門就看到了熟悉的三聯排行榜。這張榜單自1996年開業之日就是三聯韜奮書店的一塊招牌。
這仍要從1996年開業時有遠見的設計開始說起。當時書店領導邀請南京理工大學楊新民的團隊為書店設計了電腦軟件管理系統。這項研發工作耗時很長,但成果 是一個強大的銷售系統:可以了解到每個出版單位、每種圖書在任意時段的銷售狀況,也可以統計分時段銷售情況,據此掌握讀者到店狀況、安排營業人員……
三聯銷售排行榜也源于此系統。在網絡平臺崛起前,三聯銷售排行榜和書店一進門的精選陳列,成為了解行業動態的風向標。楊進回憶說,主題陳列、熱點、最新到 書等綜合性的專柜排在最顯眼的位置,“長此以往,形成書店的風格。”據老讀者回憶,這一排行榜和精選陳列像一份向導,光是看這些選品,可以逛上兩個小時。 自1996年就加入韜奮書店,現任書店業務經理的曾軍回憶,這排行榜是一條“人文的風景線”:“人們最愿意選擇的仍是那些有人文色彩的作品,它使人感到親 近和關愛。”
三聯排行榜和精選陳列也是書店了解讀者、對時事迅速反應的渠道。如《萬歷十五年》熱銷之后,精選陳列柜臺放了系列歷史傳記;“911事件”后,美國問題成 為了讀者關注熱點,書店在第一時間安排了美國相關圖書在精選區中,隨后很多書籍登上排行榜。 和后來的網店銷售榜更偏重銷量不同,三聯排行榜每周更新常換常新。以此能看到大家在熱讀什么,也能看到暢銷書的生命周期。
“竭誠為讀者服務”是三聯書店的宗旨,一以貫之的當然不只是排行榜這一件。書店在二十年的運營里一直扮演溝通作者與讀者橋梁的角色。
24小時營業 地下一層擴大了討論空間
此次三聯書店重張開業,地下一層區域擴大了講座空間,以三聯重磅書封面制作的背景墻勾連起過去多年在這里聽講座的回憶。
北青報記者找到了一份不完全統計的中外作者的名單,他們都曾在三聯韜奮書店與讀者展開交流,或在這里完成過學術交流,幾乎是涵蓋了中國學界、文化界重要當代作者,這些發生在三聯韜奮書店的文化對談,也變成了中國當代時代文化的錨點。
采訪中,舒煒談到了三聯韜奮書店的文化活動的變化:早年間,是以學術界內部的交流為主,如李零、汪暉等學者組織的“學術前沿”叢書討論會、哈貝馬斯的中國 討論會;后來,公開面向讀者的活動越來越多,三聯咖啡廳總是能吸引很多讀者。2006年開始的“文史悅讀消夏讀書會”邀請學者在書店為大眾進行專題講解, 是在學術普及與大眾閱讀間找到了交叉點,茅海建的演講“曾國藩和他的湘軍”現場轟動的情況讓人印象深刻。
慢慢地,活動不止僅限于學術,開始趨向大眾參與。2014年4月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去世,新經典文化在三聯韜奮書店舉辦了“接力全文誦讀《百年 孤獨》”懷念馬爾克斯活動,每位讀者朗讀3分鐘,用20個小時朗讀《百年孤獨》和馬爾克斯的其他作品。言及此,要提到2014年三聯書店開始的24小時營 業,在政策支持和三聯書店人的努力之下,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開始了24小時經營書店,也率先為書店的“夜經濟”摸索方法。 攝影/本報記者 王曉溪
未來的它
保證閱讀氛圍前提下 才有復合空間+文創經營
三聯整修重張的這段時間,書店業態也在發生變化,一方面,北京市啟動的年度實體書店扶持項目,為許多書店提供資金支持,但在“扶上馬送一程”之后,書店如 何靠自身的能力運轉正常也成為需要探索的問題;另一方面,網紅店、快閃店和復合空間正在重新定義書店,書店變成潮流消費的場所,書成為配角。新嘗試固然是 好事,但如何能在保持書店本色前提之下完成這些新嘗試,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說起現在流行的復合空間,三聯韜奮書店是有發言權的。自1996年開始的多元經營始終讓讀書人感到舒適、親切。“這座樓比起如今的豪華‘寫字樓’來說,還 是寒酸了點兒,不過讀書人在此有種親切感。我最看中的,除書以外是二樓的小咖啡廳,是新朋舊友聚會之所。”已故知名學者陳樂民在回憶中寫道,“三聯好像是 比較早開架售書的,所以青年人來得比較多。他們看中了一本書,就在樓梯階上坐著看;時時把整個樓梯坐滿了。于是三聯動員他們靠兩邊坐,讓出中間一條上樓的 路。這種情景我看著很愉快。”
在采訪中,對于復合空間和文創品經營,三聯書店人并不拒斥,但核心仍然是“如何在保證閱讀氛圍”的前提下。書店工作人員回憶自己在誠品書店敦南店的經歷: 這家書店里有一家不錯的餐廳,但絕不是最顯眼的位置,而是要穿過圖書陳列區后才能抵達。誠品把書和閱讀作為經營的主要方向,文創品也是在書架邊的角落里才 能找到。
通過書表明態度 通過選品表明品位
“一個書店的存在并不難,難在堅持。堅持過程中肯定要不斷創新,但是對網紅點或者多元化經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在舒煒看來,辦書店其實要拒絕很多東西。 “書店是通過書來表明它的態度,通過選品來表明它的品位。”他個人逛書店的體驗是在電子化趨勢之下,書店往往應該少一些電子屏幕體驗區,這樣能夠讓讀者專 注在書本上。
“每天都在求變、求新的時代,總應該有一些傳統保留下來。”舒煒說,當他在外國看到百年老書店和專營特色的書店,能夠成為特色的都是在內容方面有所重點,“對書店來說,更應提倡的是腹有詩書氣自華。重新認識書店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認識到時間和歷史的重量。”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