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余年書法創作與研究心得的總結
70余年書法創作與研究心得的總結
——周汝昌《永字八法:書法藝術講義》(增訂版)出版

《永字八法:書法藝術講義》 周汝昌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1年11月出版
周汝昌是著名紅學家,他曾說:“我對‘書學’下功夫,比對‘紅學’多得多。”從少年時學書,抗日戰火中寫書,到唐山地震中著書,對書法的學習和鉆研貫穿其學術生涯。
周汝昌所著的《永字八法:書法藝術講義》(以下簡稱《永字八法》),是其70年來書法創作和研究的一次心得總結,解答了書法愛好者書法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也對書法學習與理論中流傳已久的觀點進行質疑:選狼毫筆還是羊毫筆?初學者由篆隸入手還是從楷書入手?學碑還是臨帖?一定要中鋒行筆嗎?“永字八法”是王羲之所創嗎?“藏鋒”究竟怎么藏?“錐畫沙”“屋漏痕”又是指什么?為何單取“永”字而立“八法”?《蘭亭序》版本哪家強……書中還廣涉書法創作中的筆法、識勢、結構和風格等關鍵問題,乃至漢字的起源、書法美學等理論話題,語言精妙,娓娓道來,給人啟發。
“永字八法”是古人以“永”字為例,概括總結出的楷書八種基本筆畫的書寫要點,堪稱書法學習的基本法則,也是學習書法的基本功,更是理解“書”之有“法”的必修課。《永字八法》分上、中、下三編。上編《書法藝術答問》,以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細致解讀“八法”誕生的來龍去脈,具體分析橫豎撇點捺的書寫規則,執筆、用筆、運筆的技巧,對實際書寫中遇到的問題答疑解惑。如果說上編是“入門”,那中編《書道圣經》則是“進階”——追溯書法的源流,剖析書法美學中的幾個關鍵詞,如沉著、勁險、明利、遒媚等等,從更宏觀的角度闡釋了書法藝術的歷史與美學。下編《書法的奧妙》更是深入“書法堂奧”,就書學筆法、“遒媚”之內涵乃至中國書畫的精神都進行了專門的探討。
把自己有關書法研習的經驗分享出來的念頭,萌生于1976年的地震篷內。當時唐山大地震,北京也不安穩,余震不斷。為了安全起見,人們在大街寬敞的地方搭起帳篷。但床位密集,又是熱天,氣味難受,夜不能眠。于是,周汝昌另想主意,在宿舍里用木床等材料搭起一個“龕”式的“避震穴”——“龕”有木柱支撐,如果屋頂坍塌,也能稍微支撐一下。可是,平生沒有享“清福”的命,閑了難受,得找事做:“倚坐于床上,墊一硬板于腿上寫字,旁有一木凳,上有亂紙,紙背可以寫稿。于是忽生一想,就將素日來訪詢問書法的問題以及多年來在‘書學’(日本所設‘書道’)上想講的諸多體會粗為解答講論一下。此念一生,手下很順,每日或多或少,隨行隨止。”
在這一契機下,周汝昌幾十年研習書法的經驗見解,慢慢落在紙上。撰寫時,他一人分飾兩角——學生和師者,展開了細致耐心的“答疑解惑”。2001年,周汝昌在女兒周倫玲的協助下,將《書法藝術答問》與平生撰寫的絕大多數書法文章重新編排整合,成為《永字八法》一書。“答疑解惑”之外,他更進一步追溯書法的源流,通過他70余年研究書法的經驗總結,全面體現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與認知。
這本書自面世以來一直長銷,2021年出版20周年之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再次推出全新紀念版。新版增補了重要文章,并收錄了周汝昌生前四處搜購的部分字帖,他自嘲為“破帖”,在這些他生前珍藏的書法碑帖印本和獨幅拉頁的《蘭亭序》摹本中,可以看到周汝昌一生對書法的酷愛癡迷和所下的功夫。
正如他在《永字八法》的開篇坦言:“我是深深祝禱中華人都熱愛漢字,珍惜書法藝術,不要破壞她的美,也不要‘戲弄’糟蹋她。”希望周汝昌的這份對于書法深切的愛,能感染我們更多人,讓我們更多了解我們的漢字與文化。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