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駒的文化精神和家國情懷
2013年是我國著名書畫鑒藏家、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的張伯駒先生誕辰115周年,由文化部主辦、故宮博物院和張伯駒潘素故居紀念館承辦的“張伯駒潘素書畫展”于2013年10月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揭開帷幕,展出珍貴的書畫作品和歷史文獻,紀念張伯駒先生誕辰115周年。
張伯駒是集收藏鑒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大家,他生于1898年,自三十歲起,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以保存重要中華文物不外流為己任,并為此傾盡畢生心血。為阻止珍貴文物流落海外,張伯駒不惜花費巨額家資購藏古代法書名畫,甚至變賣房產舉債為之亦不改其志,所藏書畫幾乎件件堪稱中國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
在張伯駒所藏書畫中,晉代陸機《平復帖》是我國傳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跡;隋代展子虔《游春圖》為傳世最早的一幅獨立山水畫。此二者在中國書法、繪畫史上皆為開篇述祖之作。其他收藏如唐代杜牧《張好好詩》、唐代李白《上陽臺帖》均為傳世孤品;宋代黃庭堅《諸上座帖》、趙佶《雪江歸棹圖》等,都是在我國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對于這些斥巨資購藏并用心血珍藏保護的我國古代法書名畫珍品,張伯駒并不視為一己所有。張伯駒曾在《叢碧書畫錄序》中言:“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在張伯駒看來,自己所藏首先屬于國家和民族,只要這些珍貴文物能于本國本土代代相傳,而自己付出多大代價也在所不惜。
1956年,張伯駒、潘素夫婦將包括陸機《平復帖》、杜牧《張好好詩》、范仲淹《道服贊》、蔡襄《自書詩》、黃庭堅《諸上座帖》在內的八件書法珍品無償捐獻國家。時任文化部部長沈雁冰為張伯駒、潘素夫婦頒發褒獎狀,稱贊其無私奉獻精神“化私為公,足資楷式”。張伯駒還將宋代楊婕妤《百花圖》等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館。這些珍貴文物已成為國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中華民族所共享。
張伯駒在詩詞、戲曲、書畫等領域均卓有建樹,頗具名氣,其書法淵源追學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隸、篆于一爐,中年學鐘繇。1940年,張伯駒購得宋四家之一蔡襄的《自書詩》之后,心摹手追,書藝大進,至晚年形成自己的獨特書風,用筆飄逸,如春蠶吐絲,人稱“鳥羽體”。張伯駒的繪畫也是自成一格,其《楚澤流芳》、《紅梅》及《蘭石》等,皆為張伯駒的書畫藝術代表性作品。
此次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舉行的“張伯駒潘素書畫展”,不僅展出了張伯駒、潘素伉儷創作的45組書畫作品,同時還展出了有關他們的多種珍貴文獻,包括歷史圖片、手札以及他們的著作和傳記等,充分展現了張伯駒、潘素伉儷的藝術和文化成就,生動體現了兩位文化大家的崇高愛國主義情懷和無私奉獻精神。
文化部副部長董偉、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宋紀蓉、張伯駒潘素之女張傳彩出席了此次紀念書畫展開幕式。張傳彩說,父親張伯駒離開我們已經三十一年了,每當想起父親,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不執不取,一如當時,都在眼前,讓我心潮難平,思緒萬千。父親在世時的諄諄教誨,他的人格魅力,拳拳愛國之心,一直影響著我,激勵著我積極地面對社會和人生。
張傳彩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父親一生只為往圣繼絕學,他一生深愛著我們的這片國土及這片國土的一切。父親的一生,在大風大浪中,歷經磨難而不衰,久經風雨而彌堅。父親窮盡一生,將他的心血付諸中華文化藝術,他那樂天而淡泊、尊道而貴德的品行,已一絲絲地滲透于我們的心間與血液中。父親用畢生精力、財力收藏文物,并沒有給我們留下什么財產,卻留下了精神豐碑,他的品行值得我們永遠尊敬、愛戴和懷念!
潘素是我國現代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擅長工筆重彩山水畫。她幼年即心儀國畫,初從朱德甫學花卉,又經古文老師夏仁虎引薦,向蘇州名家汪孟舒習山水。潘素與張伯駒結為伉儷后,時與張伯駒相互學習,談藝共勉,并以家中所藏歷代名畫真跡為本,潛心臨摹,形成了規范的傳統格局。同時,潘素遍游名山大川,細致體察四時山水的風貌和變化,以豐富多彩的寫生素材為傳統繪畫技法注入了活力,使其墨筆山水和淺絳山水兼具南北宗之長,而金碧山水和雪景山水尤為出類拔萃,頗負盛名。潘素的畫作常由張伯駒的詩詞書法作配,詩情畫意,珠聯璧合。
潘素與張伯駒共度一生,經歷了超乎常人想象的曲折坎坷,夫婦二人不僅是藝術知音,也是人生同道,無論是在張伯駒變賣房產籌措購買《游春圖》的重金時,還是在傾三十年蓄藏之精華捐贈給國家時,或是被錯劃右派而被迫退職生計無依時,潘素都相知相助,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始終如一地重德才、持操守、愛國家,雖千金散盡幾近窮途末路而不改初衷。
1941年,張伯駒在戰亂中遭綁架,身陷匪窟,綁匪以其性命威脅潘素、索取重金,張伯駒卻將生死置之度外,轉告夫人潘素,自己寧死魔窟,家中決不許變賣所藏珍貴字畫。潘素日夜奔波,求親告友,四處借貸,終使張伯駒脫離匪窟。張伯駒夫婦視國寶勝于生命,在戰亂烽火中傾盡心血守護珍藏,新中國建立后,于1956年陸續將這些珍貴文物無償捐獻給國家,傳為佳話。
1982年2月26日,八十五歲的張伯駒在北京病逝,一個月后舉行的追悼大會上,葉劍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趙樸初等二百多人送了挽聯,其中一副挽聯寫道:“愛國家,愛民族,費盡心血一生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義,重友誼,冰雪肝膽赍志念一統,豪氣萬古凌霄。”這是張伯駒一生的真實寫照。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