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也怕火煉

馮唐像 資料圖片
真金不怕火煉,是從金子本身的物理特性說的。其實,真金也有怕火煉的時候。譬如,金子做成的各種物品,一經火煉,雖不會變質,卻會失去使用價值。
人才通常被比喻為真金。人才經過“火煉”,可以辨其真偽,但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不講方法、沒有節制的“火煉”,也可能會 “煉”過頭,適得其反。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的侄子劉濞屢立戰功,贏得了劉邦的垂青,被封為吳王,統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可是,當封侯拜印的時候,劉邦再一打量劉濞卻后悔了:他有反相!但詔書已下,駟馬難追。于是,劉邦當眾警告劉濞:“漢家五十年以后東南方向必有叛亂,不會是你吧?不過,天下都是我們劉家的,你最好還是不要謀反!”劉濞慌忙五體投地:“不敢。”問題是,這樣露骨的懷疑與猜忌能讓年輕的劉濞甘心臣服嗎?劉邦自以為是打了一劑預防針,其實是埋下了封國與朝廷不和的種子。后來,漢景帝劉啟聽信寵臣說劉濞“謀作亂”,基于“削之亦反,不削亦反”的估計,斷然采取削藩的措施,激起劉濞造反,史稱“七國之亂”。其實,劉濞治吳40多年,政績有目共睹,實屬難得人才,但漢家兩代皇帝嚴重違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硬是把他“煉”反了。
還是在西漢時期,漢文帝時,馮唐是一位大臣,他當初以孝悌而聞名,拜為中郎署。由于他為人正直無私,敢于進諫,不徇私情,所以時時處處遭到排擠,直到頭發花白,也還只是個郎官。當時,北方的匈奴族屢犯邊境,漢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能平定匈奴的將軍。這一天,漢文帝經過郎署時,遇上了馮唐,于是兩人就招將之事交談起來,馮唐的才能深深打動了漢文帝。馮唐趁此機會向漢文帝舉薦了被削職的云中太守魏尚。后來,魏尚不負眾望,擊退了匈奴,馮唐也因為薦賢而升為車都尉。漢景帝即位后,由于馮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罷官。漢景帝去世后,漢武帝即位,匈奴又來侵犯邊關,漢武帝廣征賢良,有人推舉馮唐,可是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來任職了。
反思以上史事,對我們如何用人有很大裨益。事實證明,一個人只有能經得起錘煉,承受住苦難,才能成為有所作為的人才。然而,實際生活中,卻也有一些“火煉”讓“真金”難以承受。譬如,有的單位領導認為年輕干部好差遣,就長時間使用,對他們的成長訴求、崗位訴求、利益訴求等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結果不是人才流失,就是出現“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悲劇。還有的不注重“煉”的方式方法,讓不善交際者搞接待,讓文字寫手管后勤,結果讓人才無用武之地,只能黯然身退。因此,對人才既要科學煉,更要合理用。唯此,才能讓人才有所作為,脫穎而出。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