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有多少個城門?
今年是北京建都861周年。天德五年即1153年,金朝海陵王遷都燕京,取五京名號之正中之意改為中都。但在閱讀《金中都》一書(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版)開頭所附“金中都城圖”時,發現金中都的城門很不尋常。金中都與明清不同,在北城墻有四個城門,其余各有三個城門,共有13個城門。
即便從最直觀的分析,這種布局和數字也與常識不符。比如經常使用的《新編北京生活地圖冊》一書(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頁)中的“北京城垣沿革”的地圖中金中都也是方方正正十二個城門。由于金中都在中國古都史和城市規劃學上都具有重大意義,金中都到底有多少個城門就很有必要作一認真考證。
眾所周知,由于金中都在1215年幾乎全部被焚毀,使很多問題撲朔迷離。金中都城門問題多年來就一直眾說紛紜,歷代學者莫衷一是,連史籍記載亦互相矛盾。
金中都是參照北宋都城汴梁建設的,查閱中國古都學會的經典書目《中國七大古都》(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37頁)中侯仁之等著的“北京”一章里的“金中都與元大都城址示意圖”也是13個城門。
金中都作為古建筑,查閱梁思成的重要助手樓慶西教授的古建筑名著《中國古建筑二十講》(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9月版,第18頁)“第二講 北京”中說:“(金中都)四面城墻各開有三座城門,東西、南北各座城門遙相對應。”顯然,推算出金中都有12個城門。
以上兩種說法的差別在于前者比后者在北城墻東段多了一個城門:光泰門,而且在地圖上光泰門不與任何城門對應。怎么會毫不對稱地多出一個城門呢?那么,歷史上有沒有光泰門呢?
查閱《金史·地理志上》“中都路”條說:“城門十三,東曰施仁、曰宣曜、曰陽春,南曰景風、曰豐宜(又稱宜照)、曰端禮,西曰麗澤、曰顥華、曰彰義,北曰會城、曰通玄、曰崇智、曰光泰。”
沿著這條“光泰門”的線索,繼續查找《金史詳校·志》里說:“光泰門,案:圖經無此名,而曹益甫詩有‘光泰門邊避暑宮’之句。”詩句是一個重要線索,看能否有發現。
元朝房祺所編《河汾諸老詩集》卷八收錄金朝遺老曹之謙的《北宮》詩:“光泰門邊避暑宮,翠華南去幾年中。干戈浩蕩人情變,池島荒蕪樹影空。”在金史里,“北宮”是指金中都太寧宮,其址在今北海公園瓊華島。
在“北宮詩”里,又如元朝王惲《游瓊華島詩》之八:“光泰門東日月躔,五云仙杖記當年。不煩細讀江南賦,老樹遺臺倍黯然。”可見,光泰門不但存在,而且與太寧宮最近,在中都城的東北角。
這樣,光泰門是否存在以及位置已經考察清楚,金中都確實曾有十三個城門。但是還有個疑問:為什么在很多權威書籍里卻沒有此門呢?根據邏輯推理可以得出兩種設想:一是此門是后建;一是此門建成后又封閉。
先看此門是否是后建?目前找到三方面論據:首先,由于金初著作《金圖經》無此門,就成為后建的一個重要證據。其次,由于上兩首詩中均把光泰門與太寧宮聯在一起,很可能是皇帝為去城外太寧宮方便新開此門。太寧宮建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晚于建城。最后,完顏亮的兒子取名光英,應避諱“光”字,金初不可能有光泰門。
再看此門是否曾經封閉呢?金末,蒙古軍屢次圍困中都。《金史·張大節傳》:“大安三年(1211年),朝廷欲塞諸城門以為兵備。”《金史·李英傳》載:“大安三年(1211年),集三品以上官議兵事,英上疏曰:‘比來增筑城郭,修完樓櫓,事勢可知。’”所謂“比來增筑城郭”和“塞諸門以為兵備”,很可能是把專門去郊外太寧宮的光泰門堵塞以作為軍事防御措施。
所以,金末元初《大金國志·燕京制度》“此四城十二門也。”《金史·紇石烈執中傳》“十二關(城門)、建春、萬寧宮且不保。”這里就沒有光泰門,直接說十二個城門。
總之,金中都最初有十二個城門,后來為了去東北郊太寧宮新開光泰門,到了金末為了抵御蒙古又將此門關閉,使金中都再次成了十二個城門。這好像驗證了馮友蘭將歷史區分為“客觀的歷史”和“主觀的歷史”的合理性,金中都城門是“客觀的歷史”,而我們對此的任何爭論都是“主觀的歷史”。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