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閱讀之殤:看的人多買的少 花樣多原創名著少
隨著網絡和數字技術的發展,電子產品正鋪天蓋地地占據人們的生活。由于電子閱讀的輕便和移動性強,我們可以在地鐵等交通工具上,看到利用手機或者IPAD、EBOOK等手持終端閱讀的年輕人,可以說數字閱讀受到越來越多讀者的青睞。
形式花樣多,價格不親民
數字閱讀指的是閱讀的數字化,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閱讀對象的數字化,也就是閱讀的內容是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的,如電子書、網絡小說等等;二是閱讀方式的數字化,就是閱讀的載體是帶屏幕顯示的電子儀器,如PC電腦、手機、閱讀器等等。
與傳統的紙質出版物相比,數字化電子出版物具有存儲量大、檢索便捷、便于保存、成本低廉等優點。但是,電子書不應單純是紙質書的TXT或者PDF形式,應該在形式上有其特殊之處。比如圖文并茂、流暢的配樂、以及海量搜索等,目前電子圖書并沒有真正顯示出自己的優勢,這還是源于技術的缺失。曾有媒體在報道中指出:有些品類的圖書,就是需要精耕細作。不是說直接轉換成電子版,就叫電子書了。我們不做‘字販子’。
其次,在價格上,電子書一般是紙質書的20%~30%,但一本定價60元的紙質圖書,其制作精良的電子版只賣12元,會有多少讀者愿意埋單?碎片化的閱讀無法深入其中,缺乏必要的思考,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消閑。而對于一些收費的電子書,很多網友也反映感覺和網上免費的資源下載的書差不多:因為那本書是圖文并茂的,文字呀、圖呀都讓我感到不滿意,還不如花錢買紙質書呢。電子書只是一種消閑,看不看無所謂,看什么也無所謂。甚至還有網友表示:我對于電子書價格的心理定位是不超過兩元錢,如果是免費的就更好了。
內容非主流,娛樂消遣多
目前電子書的網站有書香門第、晉江、紅袖添香等專業網站,同時也有新浪愛問共享、百度文庫等一些網友免費分享的網站,其它還有琉璃閣、電驢等下載器。諸如晉江文學城,只提供前半部書的免費TXT,后半部分充值的VIP才可以下載。
江西師范大學大四學生吳蓉告訴筆者,她在選擇電子書時,看名著等,會選擇電驢、百度文庫、書香門第等,看一些雜的言情的,會選擇晉江、琉璃閣等。主要是一些娛樂作品,或短篇小說類。說起電子書的付費問題,吳蓉坦言:電子書并非全免費,要注冊很多網站,經常回復一類,賺網站的錢幣,才能下。的確,由于付費環節復雜、免費資源眾多,電子書行業并沒有形成明確的盈利模式,而讀者在尋找免費電子書的同時也消耗了寶貴的時間。
筆者進入諸如晉江文學城、書香門第等網絡原創小說的網站看到,網絡作品的種類大都是一些玄幻奇幻、武俠仙俠、言情都市等,諸如《娶個女鬼當新娘》、《穿越朱門嫡妻》這一類小說,而它們的閱讀人群也多半是一些酷愛非主流的年輕人。走進京東電子書刊城,筆者注意到電子書暢銷榜前三名的分別是《2012中國自助游》、《寫給上班族的理財書》、《人脈是設計出來的(實戰篇)》,而文學名著卻少人問津。
電子化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但運用它的人卻不知不覺被電子書感染。電子書的種類繁多,但大部分是一些消閑之作,或網絡寫手的原創,或一些不算知名的作家在網絡上一展身手。當然也有一些紙質作品為了擴大其影響力,獲取青少年的青睞而更新形式。
近日,網易在對500萬用戶進行客觀分析后發布的《2012中國人移動閱讀報告》數據顯示:看起來埋頭于手機的人最集中的地點地鐵,其實并非移動閱讀的最主要空間。雖然電子閱讀為移動性人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吳蓉認為在交通工具上看電子書很容易頭暈,所以她一般都是宅在床上閱讀。
閱讀體驗無法替代,內容才是王道
曾經,封套裝幀、紙張觸感、油墨香氣,甚至反復閱讀后留下的折痕印跡都被視作紙質書和閱讀最迷人的地方,但是一本好的電子書能帶來怎樣的閱讀享受卻鮮有讀者能說得清楚、感受得到,正如網友檀香雨所言,紙質書給人色、香、味俱全的感覺,盡管電子書做得越來越接近紙質書,但這種體驗,電子書尚無法替代。
不可否認,紙質媒體在快節奏生活的擠壓下,漸漸失去了獨霸天下的優勢。尤其是對于一些長篇的大部頭作品來說,電子閱讀的移動性,正彌補了紙質媒體厚重的缺點。然而對于熱愛閱讀的人來說,電子閱讀也不是那么盡善盡美的。多元化的社會具備多元化的需求,妄說電子媒體將取代紙質媒體,那是不切合實際的,至少不是現在。
雖然在當下,形式的作用很大,尤其對于年輕人來說。但是,《紅樓夢》流傳至今,并不是因為它的形式,而是其博大精深,經久不衰的內容吸引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內容為王仍舊是現在的主流趨勢。伴隨著電視長大的一代也漸漸成為社會的新發展力量,看書的習慣也被看電視的習慣消解殆盡。面對電子化的沖擊,紙質媒體也應該尋找屬于自己的路子,在堅守內容的同時,注重形式的創新,從而吸引下一代年輕讀者,培養其讀書的興趣。
一位在大學任教的老先生說,如今很多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十分零亂,難成體系,究其原因,都是電子閱讀惹的禍。網絡的信息是爆炸式的,各種有聲有色的信息不停地對你狂轟,今天拾了一大筐,明天又丟掉一大籃,最終的結果是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不知道,知識視野十分狹窄。這樣的閱讀省略了一個思考的過程,也丟棄了一種嚴謹的治學方法,失去了這種根基,又何談創新能力呢。對于閱讀這件事兒,韓寒也曾倡導,不應強調淺嘗輒止,而要強調慢速地縱深地閱讀。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