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優雅精致的詩歌傳統
最近詩壇很熱鬧,各種詩歌活動遍地開花。網絡上杜甫很忙讓久被淡忘了的古代詩人們重新進入公眾視野,也有美女作家因為在電視節目里接錯唐詩名句而被質疑作家資格。種種現象說明,詩歌一直在人們心中。
詩歌用簡潔的語言文字直接表達情感,更因其充沛的情感力量直達人心,打通不同國界、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心靈。在我國,詩歌就像我們民族的基因,流淌在每一滴血液里,支撐著每一次心跳。如果沒有詩歌,我們的生活無法想象。在當下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更需要詩歌需要寫詩來刺激情感,需要讀詩來補充能量。
這幾年一直有人在說詩歌被邊緣化了。其實這恰恰反映出人們對詩歌有著比其他文學藝術作品更高的需求、更深的渴望。流行歌曲中有口水歌,大眾能夠接受,但詩歌中的口水詩,卻不能容忍。當人們在調侃會敲回車鍵就會寫詩的時候,背后表達的是對詩歌深深的失望。因為在人們心里,詩歌始終是高雅的陽春白雪,是能夠陶冶情操、帶給人們美的享受、提升靈魂的精神需求。
反觀當下詩歌,確實存在著一種語言過于直白的創作傾向。這與詩歌優雅精致的傳統品格不相符。詩歌創作要錘煉語言,不論古體詩詞還是新詩,語言的優美與凝練都應該是基本要求。我們常說詩人是敏感的,這種敏感不單單是對情感,也是對語言。就像音樂家對音色敏感、畫家對色彩敏感、舞蹈家對動作敏感,詩人應該對語言敏感,句子的韻律和節奏、相近的字詞之間的細微差別,甚至朗讀時的發音都要用心去感受。
詩歌要有詩味,就要講究意象的創造,而同一意象會因為不同的表述而呈現不同的面貌。古詩詞中,月亮這一意象的表述就有三四十種之多?,F代詩中,對同一意象的不同表達也使得詩歌意象更加典型。
不論時代怎樣變化,不論人們對文學的要求怎樣變化,詩歌要表達人類情感這一主題不會變。愛要優雅地表達,恨要痛快地渲泄,詩歌應該是飽含深情的文字,是扣人心扉的文學。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