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創作:奏響文化發展的時代凱歌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的文藝創作進入了一個創新發展的新時期,黨和政府對文藝創作更加重視,經費投入不斷加大,創作環境寬松和諧,藝術家心情舒暢,創作激情熱情高漲,文學、影視和舞臺藝術創作得到持續、健康發展,文藝創作呈現出大發展大繁榮的喜人景象。十年間,優秀作品持續出現,文藝創作水平整體提升,無論是思想內涵范疇的題材概括、主題表達、精神境界,還是藝術表現范疇的敘事藝術、結構布局、人物塑造、藝術呈現等,都充分展現了當代文藝創作在主題內容、風格樣式上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而且很多作品十分注重藝術質量的提升,在重大題材和現實題材創作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為歷史剪影、為時代作傳、為人民立言,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優秀文藝作品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礎。
文學領域新風撲面
文學界普遍把邁入21世紀的中國當代文學稱為新世紀文學。這樣的命名不只是一種時間的標識,還包含著對中國文學創新突破的期待。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中國文學真可謂邁入了文學的新世紀,各種文學體裁百花齊放,尤其是長篇小說,年產量從1000部左右增長到4000余部,藝術上也不斷深化。各種文學現象層出不窮,底層文學、網絡文學、非虛構文學等拓展豐富著中國文學版圖。新人新作大量涌現,70后成為文壇的中堅力量,80后90后創作充滿活力
國盛文興。文學乃一切藝術之母,中國又是文學大國,黨和政府一向高度重視文學發展。近十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作家協會團結各民族作家,謳歌時代,貼近群眾,深入生活;積極為作家服務,營造良好的創作氛圍;重視作家隊伍建設,扶持文學新人;激發文學出版和文學期刊活力,重視新媒體文學;重視文學評獎和文學批評;推動中外文學交流,在更大的范圍內推廣中國文學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給新世紀的中國文學注入強大的活力,使人們看到了中國文學愈加成熟、自信地融入世界文學之林的嶄新形象。
十年來,中國作協共發展會員4014人,目前中國作協會員總數共計9488人。其中,青年作家和少數民族作家均占有一定的比重:青年作家占42%,少數民族作家占13%。我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中國作協會員。港澳臺地區也都有作家加入中國作協。此外,在網絡文學不斷繁榮發展的背景下,中國作協吸納了多位網絡作家入會。
十年來,中國作協及其各團體會員積極組織廣大作家深入生活,為作家積累創作素材提供條件。在我國舉辦的各項重要活動中,在國家重點項目建設中,在面臨重大自然災害時,總能看到作家們激情投入的身影。從2010年開始,中國作協開始實施作家定點深入生活制度,鼓勵作家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奉獻出真正反映基層實際的優秀作品。
2002年4月,在中宣部的指導下,中國作家協會在魯迅文學院創辦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十年來,已舉辦的17屆高研班共有863名學員圓滿結業,許多學員已成為頗有影響的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其中已有20余人獲得魯迅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二屆少數民族高研班,55名學員分別來自我國55個少數民族,標志著我國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發展和少數民族作家隊伍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十年來,中國作協先后頒發了三屆茅盾文學獎和三屆魯迅文學獎,影響日益廣泛。《張居正》《秦腔》《你在高原》等一大批膾炙人口、足以代表中國當代文學最高水平的優秀作品先后獲獎。中國作協通過修改評獎條例和細則等一系列舉措,加大評獎的公平度和透明度,提升著這兩個文學獎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十年來,又有許多新的文學獎項設立,如《北京文學》獎、郁達夫小說獎等。此外,駿馬獎、冰心散文獎、徐遲報告文學獎、全國兒童文學獎、老舍文學獎等獎項也發揮著各自的影響力。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國力增強、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對外文學交流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十年來,中國作家協會積極組派作家代表團參加一系列的國際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第61屆法蘭克福國際圖書博覽會中國主賓國活動,共組織作家百人團前往參加文學交流,盛況空前。自2009年起,中國作協還先后在境內外舉辦大型文學論壇活動,已成功舉辦了中美文學論壇、中法文學論壇、中德文學論壇、中西文學論壇、中意文學論壇、中澳文學論壇和中日韓三國文學論壇。此外,《人民文學》雜志在2011年底正式推出了英文版,面向海外發行。
2011年11月22日至25日,第九次文代會、第八次作代會在京召開,胡錦濤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對文學藝術家們提出了殷切希望,號召文藝工作者們要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奮力開創文藝發展新局面,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相信中國作家們會不負期望。中國文學的未來十年,同樣值得期待。
影視創作全面繁榮
影視,用光影在大銀幕小熒屏上描繪著藝術世界的五彩斑斕,豐富了數以億計受眾的文化生活。回望十年來的發展,無論是日臻成熟的藝術探索,或是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還是如火如荼的產業發展,中國影視業從各處開花,一路奏響了高速發展的時代凱歌。
不斷刷新的數字,見證了影視業的發展之路:2011年,全國各電視播出機構共開辦電視節目1329套,電視節目制作量比2001年增長86.7%;電影產量由2001年的不足百部上升到791部,位列世界第三;電視劇產量由不到1萬集增加到14942集,位列全球第一;影視動畫產量由不到1萬分鐘增加到26萬分鐘,躍居世界首位十年來影視從業者們上下求索,革故鼎新,不斷提升內容生產能力,節目數量快速增長,并向多品種、多樣化升級。政府部門則著力加強宏觀調控,使節目結構更加合理、導向更加鮮明。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近年來廣電總局采取了一系列抵制低俗媚俗、凈化熒屏的堅決措施。特別是今年以來,加強了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有效遏制了過度娛樂化、雷同化和低俗化傾向,有力促進了電視節目的創新創優。近百檔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新欄目競相呈現,電視熒屏百花齊放、新風撲面。
影視作品數量增加的同時,伴隨著的是質量的提升。近年來,政府部門大力實施精品戰略,注重扶持原創精品,進一步完善了選題策劃、資金投入、表彰獎勵等保障機制,使影視內容質量顯著提高。電影產業取得的成績尤為突出:2002年張藝謀執導的武俠電影《英雄》因明星陣容、宏大場面、精美畫面、商業營銷、票房紀錄等關鍵詞,成為當年的熱點話題,也為中國商業大片時代的到來拉開了帷幕;講述一段跨越海峽、歷經60年大時代動蕩背景下堅貞愛情故事的《云水謠》不僅在2006年上映時讓觀眾眼前一亮,更為中國電影類型探索做出了有益嘗試;作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影片,《建國大業》則開創了全明星陣容+市場化營銷的運作模式,契合了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為主旋律影片探索出了一條全新的創作模式;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重點并不在表現災難本身,而是表現災難帶來的心靈激蕩,樹立了商業大片與現實主義精神相結合的新模式;還有《集結號》《非誠勿擾》《梅蘭芳》《趙氏孤兒》《金陵十三釵》《畫皮II》《搜索》等一大批大制作脫穎而出,不斷刷新票房紀錄,中國電影票房從2001年起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到2011年已超過130個億。
商業大片固然成績喜人,主旋律電影和中小成本電影的藝術探索亦值得稱道。從體現社會轉型時期工人精神狀態的《鋼的琴》,到首度把創作視野放在中國載人航天領域的《飛天》,從展現普通山村婦女對命運勇敢追求的《美麗的大腳》,到塑造對人民群眾有情有義、無私奉獻的共產黨員形象的《楊善洲》,從融入時尚元素與現代氣息的《杜拉拉升職記》,到具有強烈貼近生活的幽默感的《瘋狂的石頭》,從以抗洪救災涌現的英雄人物為原型的《驚濤駭浪》,到關注人類自我生存狀況和自然環境的《可可西里》,中國電影人通過電影語言的創新和創作視角的轉變,把自己的文化思考融入表演、造型、構圖、用光,使國產電影的藝術品質大為提升。
在各類型電影絢麗綻放的同時,作為當代受眾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中國第一大眾藝術電視劇,也以其獨特的風姿盛開著。隨著電視劇生產力的快速提高,越來越多的精品力作走進了觀眾的視野。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軍事題材、農村題材電視劇成為熒屏主角,而家庭情感劇、青春偶像劇、年代劇、情景喜劇等類型劇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不斷刷新著公眾的關注度,制造社會的熱門話題。《亮劍》讓混合著野氣和豪情的李云龍深入人心,戰斗英雄形象變得更加親切真實,貼近現實審美情趣;《士兵突擊》里農村出身的普通士兵許三多不拋棄不放棄,最終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偵察兵,他的執著純樸產生了感動中國的效應;《金婚》展示了一對夫妻50年的瑣碎生活,炙熱的情感溫暖了觀眾的心靈;還有《闖關東》,通過對底層百姓生活和命運的藝術展示,譜寫出一百多年前山東人闖關東的移民歷史,為主旋律創作開拓出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則深情地回望了中國發展兩彈一星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勵志奮斗的主題對青年一代頗具教育意義大到國計民生,小至凡人小事,電視劇記錄著時代變遷中的人情冷暖和家國風雨,帶領觀眾聆聽歲月的聲音,感悟人生的真諦。
舞臺藝術佳作迭出
京劇《廉吏于成龍》、豫劇《紅高粱》、歌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京劇《通天犀》、兒童劇《憨憨貓皮皮鼠》、秦腔《西京故事》由文化部主辦的2012年全國優秀劇目展演正在北京舉行,119臺優秀劇目讓首都觀眾大飽眼福。
黨的十七大以來,舞臺藝術作品精彩紛呈,無論是思想內涵范疇的題材概括、主題表達、精神境界,還是藝術表現范疇的敘事藝術、結構布局、人物塑造、唱腔音樂、舞美燈光等,都充分展現了當代藝術創作在主題內容、風格樣式上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創作隊伍發展壯大,一大批富有才華的名編劇、名導演、名演員脫穎而出。演出場次持續增加。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文化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全國各級藝術表演團體堅持三貼近,努力開拓國內外演出市場,演出場次扶持快速增長,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出人出戲出效益,舞臺藝術呈現出普遍繁榮的良好局面。
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的實施,有利地促進了舞臺藝術創作和發展。在財政部支持下,文化部相繼推出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2003年開始,每年4000萬元),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2005年開始,5年一期,每年1000萬元,現已進入第二期,每年500萬元),國家重點京劇院團保護和扶持規劃(2006年開始,已進入第二期,每年1000萬元),中國民族音樂發展和扶持工程(2010年開始,每年600萬元),中直院團優秀劇節目創作演出資金和演出補貼(每年4000萬元和2000萬元)等。其中精品工程已推出50臺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劇目。從2008年開始,工程進入第二期,已評審兩屆,推出20臺重點資助劇目。京劇《廉吏于成龍》、舞劇《大夢敦煌》、川劇《金子》、話劇《立秋》等一批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風格的劇目脫穎而出,成為代表當今舞臺藝術創作水準的優秀之作。文化部還重點扶持了11個國家重點京劇院團的15個京劇新劇目的創作,如《成敗蕭何》、《北風緊》等。5年來,11個國家重點京劇院團共創作新劇目76臺,整理改編傳統劇目266臺。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資助和扶持了全國7個昆曲院團整理、恢復和創作上演了45臺優秀的傳統名劇和新編歷史劇,錄制保存了由當代昆曲名家表演的200出經典折子戲,并整理或新創了青春版《牡丹亭》、《長生殿》、《紅樓夢》等成功之作。
此外,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創作排演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是一座既有厚重歷史感又充滿強烈時代精神的藝術豐碑。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我們的旗幟》文藝晚會,也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與鮮明的藝術特色。
藝術展演活動接連舉辦,加強了對藝術創作生產的引導。2010年全國京劇優秀劇目展演,全國38個京劇院團上演了46臺優秀劇目;2011年全國現代戲優秀劇目展演,匯聚了32臺優秀劇目。而連續三年的國家九大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則發揮了國家藝術院團的導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
改進評獎機制,在推出優秀作品和人才方面取得實效。文化部文華獎改為兩年一屆,使評獎工作進一步程序化、規范化、科學化,突出了政府獎的導向性、權威性和影響力。京劇《成敗蕭何》、昆曲《長生殿》、評劇《我那呼蘭河》、話劇《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等文華大獎作品,均叫好又叫座。中國劇協的梅花獎、曹禺劇本獎、中國戲劇節、中國校園戲劇節等重大獎、節,推動出人出戲。2009年文化部開展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評選。1978年以來首演且演出超過四百場的越劇《五女拜壽》等18臺劇目獲獎,對于樹立正確的文藝創作導向,鼓勵藝術院團面向基層、面向群眾,促進舞臺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增加中華民族當代文化積累具有重要意義。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