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大討論中的文化自覺
當一波一波的中國式××襲來,多多少少應該感謝8年前那部《中國式離婚》的電視劇吧。如果沒有它中國式的原創,也不知輿論還能不能找出更貼切的詞語來修辭時下國人過馬路、接送孩子的狀態。
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在網民眼里,這是中國式過馬路中最抓人的部分;上學或者放學時間,全國各地小學門口,家長們開著二輪、三輪、四輪等各式交通工具,將自家的孩子親手送進學校或是迎出校園,以實現家長和老師之間的無縫對接,這是中國式接送孩子的特質。
從中國式過馬路到中國式接送孩子,這些天來,中國式這個標簽所向披靡,將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見怪不怪社會積習層面的問題一一斬獲。中國式相親、中國式獻愛心、中國式擠地鐵、中國式加塞、中國式購物自嘲也好,調侃也罷,當越來越多的國人群體性習慣被貼上中國式的標簽時,我們似乎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的行為方式真的很中國式。
裹挾在中國式的全民大討論中,玩笑般地調侃后,我們的內心一定還有一種隱隱的不悅。中國式到底是一個什么式,為什么和中國式搭配的都是一些問題?為什么一旦貼上了中國式的標簽,這些行為便不光彩了。在輿論的表情里,中國式儼然已成為中國病的代名詞。
更重要的是,雖然我們在調侃這些中國式群體習慣時,就像在說著別人的故事,其實每個人心里都清楚,很多時候你我都是這中國式中的一員。當中國式這個概念性的標簽將諸多社會問題一網打盡時,一些人認為它妖魔化了國人的素質。國人修養不佳是事實,但仔細想想,或許也沒那么可怕。
過馬路闖紅燈固然暴露了國人規則意識淡漠等陋習,但是路口紅綠燈時限設置不科學乃至過街天橋等硬件欠缺也是誘因;放學時學校門口秩序之嘈雜仿如集貿市場,這也不能全怪中國家長的矯情。我們無比懷念那個孩子們戴著小黃帽排著隊唱著歌回家的時代,但現如今混亂的交通和讓人擔憂的社會環境,又怎能讓家長們對孩子放手?太多太多的中國式問題,事實上并不僅僅關乎個人素養,表象的背后總有抹不去的現實必然。
不過,必須要說的是,這一場全民性的中國式大討論,我們又無法把它視作簡單的娛樂化消費或調侃。用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的話說,‘中國式’現象把很多本來大家習以為常的現象放大,并引發集中討論,可以對從政府到公眾的全社會起到警示作用。而這種中國人以調侃的心態進行自我反省的現象,甚至可被視為是一種文化自覺體現。
所謂文化自覺,這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費先生曾說: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連手發展的共處原則。
說中國式大討論是文化自覺體現并不夸張,將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合并同類項歸置為中國式××,這既可以看成是民眾對現實問題的抱怨,也可以看成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中國人在國民形象、精神追求上的一種提升。那些持續而來的中國式調侃與反省,意味著我們已經開始重新打量自己身處的社會文化,正視它的陋習,謀求秩序重建的訴求,正是這場全民大討論的正能量所在。
一場表面喧囂的全民性大討論中蘊藏著難能可貴的文化自覺精神,不管怎樣,網民們對社會文化的各種中國式揭短,終極指向是希望中國社會越來越好。有意思的是,這場討論同樣引發了外媒的圍觀。美國《僑報》近日發表社論稱,綜觀種種或單一呈現或交織一起的中國式問題,這個詞語的背后,隱含著中國人對自己所生活的國家的多少復雜情緒。不論是國民還是當政者,都要勇于為注入新的中國式內涵而謀變。盼未來的中國式××,不再代表落后與負面,而是成為先進、正能量、國家魅力的代名詞。
全民熱議中國式問題,政府機構不能缺席。拋開有色眼鏡看外媒的評論,這的確是一個好建議。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