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信開放中提升中國想象力
文化自覺與中國想象力學術論壇在京舉行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在京召開了以文化自覺與中國想象力為主題的學術論壇。陸建德、朱淵壽、庹祖海、汪暉、孟繁華、賀紹俊、金元浦、王一川、陳福民、劉方喜等來自文化部、全國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5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論壇由高建平、白燁主持。
論壇以文化自覺與中國想象力為主題,著眼于社會轉型的既成事實及其對于學術研究構成的挑戰與機遇,期望通過對兩個既相互區別又內在關聯的話題進行深入探討,使學術研究與文化現實密切相聯。在會上,與會者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出發,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發和評述。
著力建構自己的文化戰略理論
文化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學者們認為,文化對于國家、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非常重要,它形成了一種民族精神支柱,是奠定大國地位不可或缺的因素。我們應重視文化戰略中的核心價值觀建設,應克服西方文化戰略學中偏執的文化決定論傾向,形成我們自己的文化戰略理論,以自己的文化自信承擔大國責任,積極融入國際文化語境,參與共建國際意識形態。與會者認為,文化自覺不僅是一種自我意識,也是一種自我反省精神;不僅是面向國際的一種自覺,也應包括國內區域文化的自覺。
談到中國文化的特性與發展歷史,有學者認為,中國文化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通變性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近代以來的歷史表明,在和平環境中中國文化能表現出一種強勢,但面對外部強權,就會顯示其內在的不足。當下文化發展面臨著種種困境,一方面文化成了一場泛濫無忌的消費秀,另一方面在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中,還缺乏真正的文化自覺。這些都是在推進文化自覺、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學者們認為,中國當下有文化的戰略意識,但并不代表這種戰略是完成狀態的,對于文化產業的戰略定位,要有科學合理的布局。要注重文化質量的評價,這不僅有多與少的標準,也應有優與劣的標準。
切實加強文化自覺意識
究竟應采取什么樣的應對姿態和具體措施來加強文化自覺意識?100多年來,人們在面對西方文化時,往往失去自己的文化自信。學者們認為,這就要求當下的文化工作者在學習西方時要堅持自己的文化底蘊,以本土文化為主體,從文化經典中汲取文化基因,努力將外來文化融入本土文化,進行文化創新。在國際文化交流中,要摒棄與人較量、與人競爭的意識,超越差異化的對立思維,建立文化上的自主、自立,從這方面建立我們的軟實力。具體到學者個人,應采用介入的態度,在身體力行中,回到文化價值的關懷,建立自己的對話與思索方式。
文學創作和研究自新世紀以來,呈現出與以往文學傳統不同的面貌。這不僅表現在一些新的文類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而空前繁盛,沖擊、動搖了原有的文學格局,同時,文學表達和想象世界的經驗方式也不斷被重新刷新。學者們認為,中國想象力與文學想象力是互相指涉但又層面不同的概念。文學想象力并不是一個神秘而空洞的概念,它是與思想能力、歷史理解、時代感密切相關的。討論想象力不能僅僅局限于文學內部,無論是傳統的文學寫作,還是在網絡新媒體條件下的各種類型的文學寫作,都存在著如何想象中國進而表達中國的問題。在當下,文學與現實的相關性及有效性,構成了想象力的基本前提,無論這種相關性是顯在的還是隱秘的。
如何看待傳統經驗方式和文學格局在今天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學者們認為,構成一般文學經驗與想象方式的農業文明基礎正在發生動搖和破壞,很多創作無力回應愈演愈烈的時代轉型。這種狀況,對寫作者的自我理解與歷史理解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這個意義上,自覺和想象力這兩個話題,事實上是創造力的源泉,但是要想獲得這樣的創造力,必須回到對當代現實基本的分析和把握里面去。
科幻文學與中國想象力
科幻文學依賴于自然科學的發展,也相應地依賴于寫作者不同凡響的想象力??苹梦膶W通過構筑更為廣闊的文學世界,拓寬了傳統文學的經驗邊界,為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文學想象。
劉慈欣認為,科幻最大的意義是提供了一種思想方式、思維方式,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和我們提倡的創新有著很契合的狀態。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我們對變化不敏感,而科幻小說正是一種變化的文學??苹眯≌f最為核心的,就是它的創意和想象。對于宇宙中我們不能到達的他者世界的描述一直是科幻文學所賴以生存的基礎和本質性的東西。星河講述了科幻文學的三種形態:基于科學邏輯的作品,它把科學本身當做一種美、一種追求;對現實進行夸張或者變形來描述的科幻作品;以有意假造的方式,力圖還原更真實的科幻作品。
學者們還對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新媒體文學進行了重點討論。與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的寫作者和作品數量更為龐大,所覆蓋的讀者范圍更廣泛,創造了文學上的一個奇跡。與會者認為,它不僅沖擊了原有的文學觀念和格局,也帶來了很多有啟示性的問題。這是必須正面應對的,對此必須有一種理性的開放的態度。通過謹慎的研究與合理的引導,以求得一種健康完善的文學局面。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