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文學雜志“觸網” 是時尚也是自我救贖
在咖啡廳里捧著iPad看《收獲》、在人潮擁擠的地鐵里默默打開手機里的《小說選刊》感覺會怎樣?近來,《小說選刊》《收獲》《創作》等老牌文學雜志紛紛觸網,這些嚴肅文學刊物并不執著于目前紙質發行的生存狀態,它們還隨時代而動,從幾十頁紙走天下轉型數字化閱讀,悄然地進行一場時尚革命。
在很多年輕人眼里,傳統文學雜志不是擺放在老年人的書桌上,就是靜靜藏身于圖書館的角落,不少雜志甚至在現在這樣的商業環境下還堅持不刊登廣告。此番傳統文學雜志頻頻觸網推出數字閱讀,著實讓不少人大吃一驚。據了解,目前雜志觸網儼然已成潮流,已實施或在計劃觸網的純文學雜志不下七八家。以《小說選刊》為例,上半年與一家專門做電子雜志的公司合作,開放三分之一內容供下載閱讀,僅幾個月,就突破1000萬次點擊率,對于一本內容并不算潮的純文學雜志來說,現在如此高的網絡點擊率無疑算是個意外驚喜。
傳統的文學雜志和新鮮的網絡,兩個貌似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如今在數字化閱讀這個交點匯合了。雖然表面上看,數字化閱讀會搶了紙質雜志的生意,但其實兩者間有著涇渭分明的讀者群,作為傳統文學雜志社,不能被動于這個時代。對于老年讀者來說,就算推出了數字版,也并不影響他們去報刊亭進行實體購買。但對于年輕讀者來說,如果雜志社不提供數字閱讀,習慣于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看書的他們也很少會去購買紙質雜志,棄置這一塊,就等于主動放棄了很大一部分年輕讀者。調查顯示,目前在不少大學里,網絡閱讀已經逐漸讓位于經典閱讀,學生希望在經典閱讀方面有所引導,能給他們系統推薦經典作家作品和有價值的圖書,而傳統文學雜志在這個時候進行適當的觸網無疑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從竹簡到紙張,再到如今的數字化閱讀,介質雖然不斷地發生著改變,但內容的傳承卻沒有中斷。嚴肅文學只要精心制作,同樣可以吸引網絡讀者。作為數字化閱讀的先行者,美國文學刊物在其他雜志受數字化沖擊一片狼藉的時候卻仍一枝獨秀,不退反進,成為在數字媒體洪流沖擊下出版業中的一朵奇葩,不能不引發我們的深思。與時尚雜志和網絡小說不同,傳統文學雜志不會單純以利益為驅動力,因此擁有相對忠實固定的讀者群,在高素質員工和低成本采編的擁簇下,完全可以成為出版界的一片綠洲。
觸網對這些傳統文學雜志而言是時尚,也是一種順應時代的自我救贖。盡管目前靠觸網盈利還不現實,但擴大讀者群、提高影響力才是當務之急。畢竟對于一份文學雜志來說,品牌和影響力是它的無形資產,只要具備了足夠的影響力,未來發展中無論遇到怎樣的挑戰,都有可能涉險過關,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