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散文創作:愛,思辨與救贖
近年來,關于散文文體特征的爭論一直不斷。有人認為散文是一種沒有邊界的文體,也有人認為散文淪為文字收容所,任何不能歸入其他文體的文章都可歸入散文。實際上,在所有文體中,散文的確是最龐雜的,這主要表現在:主題內容無所不包、創作者數量龐大、讀者廣泛。這樣看來,散文確乎會因為沒有可視的邊界而失范,但我認為,散文有一點是最要緊的,那就是情感因素,或者叫個人生命體驗。在小說里,情節是推動故事發展的關鍵;在詩歌里,韻律是構成詩句的規律;在戲劇里,人物關系是展示戲劇沖突的抓手;而在散文里,情感是構成散文內在規律的惟一邏輯。以2012年出現的散文作品為例,可以看到,好的散文給人帶來的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交流,是精神對話的享受。這種對話,可以是愉悅的,比如愛;可以是啟發性的,比如思辨;可以是沖擊性的,比如救贖。
長篇散文:一種新的寫作途徑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散文蔚然成風,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對傳統散文創作形成審美沖擊。
2012年有3部長篇散文值得關注,在藝術上有新意,代表著長篇散文不同的創作方向。一部是彭學明的《娘》,可以說開啟了一種新的散文寫作方法,但作品本身很難復制?!赌铩愤@部建立在回憶基礎上,完全由散文化手法寫成的長篇文字,既不同于散文集,又不同于回憶錄。其中使用了一些小說手法,但讀起來又和小說不同,這是因為,使一段段回憶連綴起來的,不是情節,不是人物,而是作者對母親的拳拳真情,這情里有愛、有悔、有悟,還有感動?!赌铩防镒钭屓烁袆拥牟皇悄赣H對兒子不計回報的愛,而是兒子在永遠地失去母親后回憶與母親相處的種種經歷,幡然醒悟母親對自己的疼愛、保護以及無力保護的無奈和無助。雖然這醒悟來得太遲,已無法彌補,但作者把這醒悟寫出來,是與讀者分享,也是對讀者的警醒。這種深可入骨的自我剖析和反省,正是文學作品能夠帶給人們精神力量的源動力。這樣一部超常規的散文作品,是在作者的苦心經營下逐漸豐滿起來的。這部長篇散文最初在期刊上發表6萬多字,后來擴充到15萬字,最終出版的全本20萬字,可以說是一步步精打細磨而成的。兒女與父母的感情是文學書寫的永恒話題,母親的形象也是散文作品中一再出現的。每一位母親都有與眾不同的故事。《娘》在母親這一永恒的文學母題上進行深度挖掘,融合了作者對親情、友情、愛情的深刻體驗,使這部長篇散文讀起來飽滿、新鮮而又引人深思。
另一部重要長篇散文作品是李娟的《羊道》系列:《羊道:春牧場》《羊道:前山夏牧場》《羊道:深山夏牧場》以及《冬牧場》。這是作者與一戶哈薩克牧民共同生活、歷經寒暑跋涉后,在幾年時間內陸續寫下的文字。作者用一種哲學意味的心境,體味這支也許是世界上僅存的、真正意義上的游牧民族的生存狀態;以自己的切身感悟,向讀者講述了這樣一種與大自然生死相依,雖歷盡艱辛、苦難而又自得其樂、充滿生之自由的古老生活。《羊道》打動人的,不僅是人們所不熟悉的生活帶來的新鮮與刺激,更是作者在敘述中表達出的真切的個人生命體驗,對生活本真的思考、對人類生存意義的啟示。在都市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人們與大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享受自然成為許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散文中對寂靜的山林、無人地帶的孤獨的書寫,為人們帶來了夢想的生命體驗。而作者卻認為所有的文字都在強調他們的與眾不同。而我,我更感動于他們與世人相同的那部分。那些相同的歡樂,相同的憂慮與相同的希望。這樣一種思辨的情緒,配上與眾不同的生活,使得這部長篇散文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還有一部非常有特點的長篇散文是郭嚴隸的《和春天一起來到映秀》,這部以廣東東莞對口支援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鎮的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為題材的長篇紀實散文,是以散文形式表現國家重大題材的一個新嘗試。散文創作涉及重大題材是有積極意義的。任何文體都應該與時代發生聯系,否則只能在故紙堆里掙扎,不見未來。當今中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人們的生存環境和思想領域都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革,這些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深邃的思考對象和寫作素材。散文這種以情立命的文體,在這個思想變化極大的時代更應該也有可能抒發出大時代情懷。《和春天一起來到映秀》可以說為長篇散文創作提供了一種富有啟發性的書寫范式。擅長寫小說的郭嚴隸選取了散文的形式,同時用小說的構思來布局全書,將書寫重點放在災后重建勝利完成之后,人們的心靈書寫上。書中不可避免地談到痛苦,但陽光、鮮花、微笑、愛意、感謝、新生、希望等才是全書的主題。作者把自己在映秀感受到的人們通過辛勤的勞動,一掃災難帶來的陰霾,全心全意地迎接新生活的熱情,通過這樣一種書寫,讓讀者仿佛感同身受,體會到經歷浩劫之后的重生之艱難,也更加懂得生之可貴。作品寫出了當代中國人面對大災大難不灰心、不放棄、勇拼搏、共患難的時代精神。
人物肖像:每個人都有獨特之處
寫人,歷來是散文中的一個重要主題。用回憶的方式記敘親人、朋友,在敘述與他們的相識相交的過程中,表達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讀者則可以傾聽作者的訴說,感悟人生。
李存葆的《一墨齋主》刻畫了軍旅畫家李翔的成長史。青少年時代的困厄和不幸沒有阻擋他在書畫藝術上刻苦求索,天賦和勤奮最終使他成為當代著名畫家。這樣一個帶有傳記色彩的散文作品里融入了作者對青年成長道路的思考,也展現了作者對國畫藝術的精妙闡釋,讀來很受啟發和激勵。
韓少功的《一個偽成年人》在寫人的同時表達了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戲謔式的批判。大田在作者眼里是一個難以承擔任何成年人身份的人,他的內心永遠是一個淘氣的孩子。這樣一個人在社會上折騰了很久都沒成功,最終在藝術圈出沒,頗具諷刺意味。但是,大田有一點是可貴的,那就是對自己內心的誠實。他可以全然不顧世俗的眼光,只要像小孩子一樣到處彈奏自己的暢想。只是這樣的人對社會的貢獻,似乎也不能用慣常的標準來衡量。
郭文斌的《大山行孝記》很少見地把目光對準晚輩,寫兒子如何孝順自己和自己的父輩。文中寫到的兒子的種種孝行真切感人,也激發了讀者探尋這樣一種可貴價值觀的形成原因。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散發人性光輝的美德。《大山行孝記》讓我們看到了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社會的希望。文章在寫兒子的孝順的同時,也在梳理兒子對自己產生的影響,反映出年輕一代和父輩在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上的相互作用。
石彥偉的《三姓街大院的流年碎片》不是以寫人為主,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幾個記憶中的人物:姥姥、回姥、馬姥,這些見證了三姓街流年碎片的老人,對于生活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對于人生也有著不同的應對方式。作為年輕作者,石彥偉在寫作中表現出對生活的沉潛和細致體察,使他的文章有一種生活自流淌的感覺,值得稱贊。
歷史記憶:散發鉆石光芒的人生
一些散文從自身體驗的角度去敘述歷史,講述歷史人物的悲喜,從某種角度還原歷史真相。這類作品往往帶有很強的史實性,是我們了解歷史的另一個途徑。
賀捷生的一系列回憶散文很引人注目。《熱血還在奔流》《在圍場騎馬挎槍》《太陽下的赤子憶胡喬木同志》等,不僅讓我們看到一些歷史面目,更寫出了賀龍、胡喬木等重要歷史人物的生活氣息,拉近了當代人與歷史人物的距離。臧小平的《回憶我的父親母親》截取了大詩人臧克家三首詩作背后的故事,以及臧克家夫人養花的幾個生活片段,寫出了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也讓讀者對詩歌寫作有了一些領悟。
侯健飛的《回鹿山》以十多萬字的超常篇幅回憶父親不平凡的一生,父親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兩次生命洗禮,選擇回到家鄉回鹿山做普通鄉民,卻終因謎一般的身世和講不清楚的戰爭歷史,擺脫不了一連串的厄運。作者細密而深情地敘述了與父親相處的種種感受,從恐懼到迷戀,從疑惑到排斥,從反抗到絕望,最后醒悟了理解了卻已無法傾訴。這部作品不僅寫出了回鹿山這個地方紛繁復雜的社會面相,更把父子兩代人之間溝通困難的癥結一一理清、開解,使人掩卷長思。
周同賓的《一個人的編年史》構思新穎。以年份為斷點,寫下自己記憶中的往事的同時,也記述了那些年代里人們的真實生活。個體的歷史記憶可以讓僵硬的歷史變得有血有肉。雖然每個人的感受千差萬別,對歷史的記憶也會有出入,但傾聽別人內心的真實感受,總是會有收獲的。
南帆的《饑餓慣性》本意是想寫自己在當知青時期親歷的一個用饑餓當武器、在與農民對抗中取勝的故事。作者沒有直接去講述這個故事,而是先寫關于吃的所知所思所感,慢慢引出知青時期關于饑餓的記憶,最后才寫出那個郁積在心中多年的故事。文章其實是作者心路歷程的倒敘,在勝利以后,作者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做法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震懾力,于是才有了關于饑餓的這些深刻的理解。作者是位理論批評家,他所寫的散文也帶有明顯的理論思辨色彩。文中關于吃的思考很有意思。吃喝的知識無限豐富,但只能逗留在日常世界,擺不上臺面,無法打動哲學。無數知識青年振振有詞地背誦著豪邁的詞句奔赴鄉村,直至在饑腸轆轆中喪失了全部的激情。這樣視角獨特、感受新穎的句子在文中還有很多。
此外,葛水平的《我走過時間》、小米的《電影往事》、帕蒂古麗的《我們在稻谷上睡了一個冬天》等都是寫自己的親身經歷,分享各自獨有的生命況味,從這些作品可以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
還有一類歷史文化散文,記述的是作者通過閱讀看到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用想象還原歷史場景,評述歷史人物,抒發情懷。耿立的《秋瑾:襟抱誰識?》講述的是作者從史料中看到的民國革命英雄秋瑾的事跡,經過作者思想的過濾,寫出了那個國弱民賤的時代,革命者不懼死而懼世人的悲涼。在作者看來,當時仁人志士實現愛國救國壯志有兩條不同道路,一條是以秋瑾為代表的以死對抗,喚醒國人的熱血救國道路,另一條是以魯迅為代表的,另一個更加荊棘和坎坷的路途。似乎是受到比女人多了男人氣,比男人多了英雄氣的秋瑾的影響,整篇文章充滿了激昂的情緒,仿佛一陣催人奮進的號角,激蕩人們的心胸,為革命者唏噓,更抨擊了那些把歷史當作小姑娘隨意打扮的人的行徑,還原歷史人物的真面目。
熊育群的《邊地所城》寫的是明朝朱元璋在廣東沿海修建海上長城所城中的大鵬所城的歷史,而這座大鵬所城就是深圳的前身。作者站在大鵬所城的城墻遙想如今已被遺忘了的當年數萬甚至幾十萬人參與的巨大工程,思古望今,思緒萬千。文章大氣而又敏感,很有氣勢。
異域文化:可資借鑒的他山之石
2012年還有一類散文很值得關注,那就是書寫異國風情、文化的散文。這類作品往往是作者在異國他鄉的切身感受。不同于一般的游記,這類散文的重點不是凸顯不同文化之間的激情與碰撞,而是沉下心來,仔細品味他國文化的底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們弘揚中華民族兩千年的深厚文化的時候,花些心思去了解研究其他古老文明的生存現狀是很有必要的。
陳宇欣的散文集《我就是想停下來,看看這個世界》在年輕人中流傳頗廣。作者是位80后女孩,22歲休學,選擇了邊掙錢邊游走世界的行走人生,希望在行走中找回真實的自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與眾不同的人生,才有了這樣一部與眾不同的散文集。作者用直白的語言記錄了自己獨自一人到西伯利亞、莫斯科、芬蘭、北極等地旅行的種種經歷和見聞。不管面對的是順利、高興,還是意外、因難,她都用樂觀的心態去積極應對。讀這樣充滿青春活力和令人積極向上的文學作品,給人能量,讓人愉悅。
其他讓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散文作品還有李佩甫的《我懷念》、廖一梅的《像我這樣笨拙地生活》等語言精致、感受真切的傳統抒情小文。這一類型的散文作品目前還占據散文寫作的主流。而像馮唐的《三十六大》、納蘭妙殊的《粉墨》、韓寒、柴靜的博客文章等別致新穎的散文作品,雖然現在還不是主流,但這些年輕作者在語言風格、關注視角等方面對讀者有強烈的吸引力,使他們的作品越來越受關注,相信日后會在整個散文寫作格局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