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乎人文化成天下 如何理解文藝功能“十六字”
核心提示
●風尚內蘊時尚,時尚并不等于風尚。文化之于風尚,既要造就它,更要引領它。發揮好對風尚的引領作用,是文化自覺、自信的重要體現。
●對于文藝說來,教育不是說教,不是公式化概念化地教化,而是通過藝術化方式去養眼悅耳怡情,鍛造一種非功利的心憂天下、融小我于大化的審美人格。
●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藝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藝在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中的魅力,我們充滿自信。
黨的十八大報告以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16字高度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功能作用,極為精辟。這是堅持唯物史觀和辯證思維,以科學發展觀指引文化建設的科學結論。
文化是人的一種生存狀態,是人類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總和。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文化以化人為宗旨以文把人的素質化高。人之為人,是一種高級形態的理性情感動物,有著獨特的精神家園需要堅守。人把握世界,不能只是物質的即經濟的方式,同時還必須有精神的如歷史的、哲學的、宗教的、藝術的等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于人民、屬于人民、表現人民、服務人民,文化建設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風尚、社會、發展和教育的主體都是人民。這便是徹底的唯物史觀。
先說引領風尚。風尚即氛圍。造就風尚的是人的文化。風尚就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尚;準確地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流文化造就的風尚。風尚育人,氛圍養心。優秀文藝作為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自覺擔當起引領社會風尚向著更高級的思想、審美境界發展的責任,以提高全民族的精神素質。如今,有一種風尚是娛樂,娛樂是需要的,但過度娛樂、一味娛樂乃至娛樂至死,卻是可悲的。因此,風尚內蘊時尚,時尚并不等于風尚。文化之于風尚,既要造就它,更要引領它。發揮好對風尚的引領作用,是文化自覺、自信的重要體現。
文化是堅持引領時代風尚,還是一味迎合市趣時尚?這確實是自覺還是盲目、自信還是自卑的分野,也是真假唯物史觀和能動的辯證思維與被動的單向思維的分野。文化引領風尚,就是要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為達此目的,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文藝,理應自覺地分清提倡什么、包容什么和反對什么,從而把真正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和精神力量、有思想的藝術與有藝術的思想和諧統一的優秀作品及優秀作家藝術家,推到民族文化的塔尖,去引領人民的精神航程,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而萬萬不可盲目地憑借強勢媒體把那些本來只有資格在塔座占一席位置并有待提高品位的作品,甚至是低俗、庸俗、惡俗的作品捧上塔尖,去誤導人民的精神航程,敗壞污染社會風氣。
再說教育人民。文化包含文藝在內,具有教育、認識、審美、娛樂多種功能。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毋庸諱言,為了追求利潤,為了追求票房、收視率和碼洋,一段時期以來,似乎講娛樂更多了些,過度娛樂化的傾向確實存在。誰強調教育,似乎就不合時宜。
這其實又是一種對唯物史觀和辯證思維的誤讀。唯物史觀以人民為本,尊重人民是歷史的主體,從來就強調既要依靠人民,又要教育人民。當然,強調文藝作品應當為人民喜歡、高興、歡迎是必要的,是唯物史觀的題中之義。但只講這一面還不全面,優秀的文藝作品不僅要滿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還要發揮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精神力量的作用。也就是說,既要注重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也要注重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提高就是教育,教育為了提高。對于文藝說來,教育不是說教,不是公式化概念化地教化,而是通過藝術化方式去養眼悅耳怡情,鍛造一種非功利的心憂天下、融小我于大化的審美人格。這對于匡正時下那股物欲橫流、道德滑坡的思潮,匡正那種對技術至上的盲目崇拜以致人性片面發展的傾向,以及伴隨著人的主體意識高漲失度而產生的極端個人主義對國家責任、時代擔當的消解和漠視等等,都具有潛移默化的重要教育作用!
只有真正自覺發揮好文化的引領風尚、教育人民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推動發展。風尚引領好了,人民的精神力量提高了,就能確保社會的文明程度得到全面提升,就能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發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號召,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四項任務,項項都為文藝提供了發揮作用的廣闊天地。我們一定要認清文藝的十六字功能,自覺把握文藝創作與鑒賞的獨特審美規律,自覺擔當起文藝提高民族精神力量的歷史重任;我們一定要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藝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藝在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中的魅力和能量,充滿自信和自覺。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