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鐵生最后的聚會”追思活動在京舉行
一個真正有信仰的人
與鐵生最后的聚會追思活動在京舉行

在史鐵生的筆下,人的離世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是考試煎熬后的悠長假期。1月4日,正值史鐵生告別人世后的開年之初,又正逢他的生日,史鐵生的至親好友,中國作協、北京作協的老朋友相聚于與鐵生最后的聚會,以這樣特別的追思方式紀念他最特別的六十誕辰。親友將追思會地點選在了北京一處先鋒文化聚集地798創意文化區舉行,請各位來賓如常著裝,就像每次和鐵生一起聊天一樣,默默地應和著逝者對人生的感悟。
在這場特別的追思會上,人們看到的是逝者在往昔照片中燦爛的笑容,還有整整齊齊擺放給讀者取閱的先生生平著作,以及色彩絢爛的花朵和溫暖的燭光。而大家在追憶史鐵生先生的生活點滴和音容笑貌時,仍然不忍唏噓,眼泛淚光。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夠/坦然赴死,你能夠/坦然送我離開,此前/死與你我毫不相干此后,死不過是一次遷徙/永恒復返,現在被/未來替換,是度過中的/音符,或永在的一個回旋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在追思會上動情地誦讀了史鐵生的詩作《永在》,并為逝者帶來了他最愛吃的櫻桃。鐵凝說,作為文學界的同行,能在過去五年間每年都與鐵生見面,是我的榮幸。鐵生是一個真正有信仰的人,一個真正堅持精神高度的寫作者,淳厚,坦然,誠樸,有尊嚴。他那么多年坐在輪椅上,卻比很多能夠站立的人看得更高;他那么多年不能走太遠的路,卻比很多游走四方的人擁有更遼闊的心。在這個不輕言偉大的時代,鐵生也無愧于偉大的生命這樣的評價。無論是作為人,還是作為作家,他對中國文學而言都是有著非凡重量的寶貴財富。他個人和文學作品的深厚價值,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充分地彰顯出來。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楊承志在追思會上表示,史鐵生先生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和學習的人。今天我們以這種樸素而親切的方式寄托哀思,是與史鐵生先生高尚的人格相契合的。對史鐵生先生最好的紀念,就是對他精神的繼承和學習,學習他對文學事業的敬畏之心和赤子情懷,學習他對生命的豁達和熱愛,學習他高尚的人格。我相信這不會是我們與先生的最后一次聚會,我們以及后來的人們仍會一次次和他高貴而偉大的靈魂對晤。中國作協將在適當的時間召開史鐵生先生的作品研討會,讓那些用生命寫就的偉大作品,再一次照亮我們的心靈和人生。
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啟剛,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朱明德,北京作協副主席劉慶邦,以及多位作家代表、文學界人士,史鐵生親屬、生前好友、老同學先后發言,談史先生的生活往事他的病痛、他的堅強、他的好人緣和他的作品,表達他們對史鐵生先生的哀思與敬意。當史鐵生的夫人陳希米談到鐵生以前身體不好,容易累,總是‘煞風景’地提早告退朋友的聚會。這次聚會他不會累了,他會從頭到尾與我們在一起,當北京宣武醫院的凌峰大夫介紹史先生生命最后時刻與病魔的抗爭,告訴大家史先生無條件捐獻出自己的肝臟和脊髓時,在場眾人無不動容。
布滿紅玫瑰和黑卡片的留言板上,寫滿了眾人對史鐵生先生的懷念與祝福:用文字溫暖我的青春,永遠懷念先生,愿鐵生在天堂腳力強健,您走了,但并未離我們遠去。因為只要到地壇,就能與您促膝長談,休個假期,然后繼續鐵生之旅從臺灣趕來的好友帶來了海峽對岸文學界人士的悼唁,當年一起插隊的故交從美國發來追思短信,首都大中院校學生們對史先生的作品作出各自的演繹和解讀。會上還播出了史鐵生生前錄音《我與地壇》片段。
史鐵生在新年前的最后一天逝世,消息傳來后,《文藝報》記者采訪了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鐵凝在采訪中代表中國作協并作為一個寫作的同行對史鐵生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鐵凝說,史鐵生的逝世,使中國文壇痛失一個非常優秀的作家。也許時間過去越久,越能夠更飽滿地體現出史鐵生作為一個作家的魅力和他的文學的價值。史鐵生的創作貫穿著整個三十多年新時期文學。一直到今天,他的寫作仍然堅持著精神的高度和心靈的高貴,表現出一種可貴的不妥協姿態。多少年來,史鐵生以超常的毅力忍受著常人難以體會的病痛,但他高尚的品格和作為一個真正作家對人生、對世界明澈而坦然的態度,對生命價值進行著不疲倦的探究和書寫,將會成為中國文學的重要遺產。他活得是那樣有尊嚴,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
鐵凝說,史鐵生雖已近六十,不知為什么,每次見到他的時候,總覺得他非常充滿活力。他的存在給人一種信念、信心和定力。很多不同年齡段的作家,都受到過史鐵生的影響。得悉史鐵生逝世的不幸消息后,鐵凝和一些作家進行了交流。莫言、余華等作家表示,他們的心情非常沉痛。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作家張海迪和鐵凝通話時,傷心得有些失控。張海迪后來說,我們也不要太傷心,他最終還是解脫了痛苦。大家知道,史鐵生生前每周要做兩次透析。他和文學是在互相拯救。我們感到,史鐵生沒有走得太遠,也許他去了遙遠的清平灣,也許他就在北京的地壇。我相信鐵生走得是非常安詳的。他是把文學當成自己內心非常高貴的信仰。唯其如此,他就更格外地讓人感到肅然起敬。史鐵生的離世,讓我們更加感覺到,在當今文壇應當呼喚他的這種文學精神和他身上彰顯出的優秀作家榜樣的力量。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