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篇小說的年度狂歡
長篇小說難產在國內,老牌知名作家創作長篇小說往往并不高產。長篇小說創作基本被看做衡量作家水準的標桿,作家創作時經常慎之又慎。
記者于2011年采訪賈平凹上一部長篇小說《古爐》及2013年1月采訪賈平凹時隔兩年之后的力作《帶燈》時感受到了其對文學創作的嚴肅態度。無論從賈平凹現場向記者展示的VCR等創作資料的收集到潛心寫作的過程,作家為此付出的心力頗多。創作周期也較為長久。蘇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自己不是天才,寫得可苦了。寫一部兩部很多人都可以,堅持寫一輩子很難,寫作這個行業艱苦之處就在于此。一個作家最難的就是同這種巨大的虛無感搏斗。由于不懂得拒絕約稿,使他長期處于透支狀態。長篇創作的辛苦從中可見一斑。
對于今年,中國作家們在長篇寫作上表現出來的熱情,《收獲》雜志編輯、作家葉開在此前接受采訪時曾表示:這段時間正處于作家創作的節奏上。對于一些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作家來說,現在正是他們創作的巔峰期。此外,一些作家也很長時間沒有出版長篇小說了。比如,距離余華的《兄弟》已經有六年,距離王安憶出版《天香》也有兩年,蘇童的《河岸》出版到現在也有五年了。
除了長篇小說之外,很多重量級作家也將推出自己的中篇和隨筆重磅作品。繼《空間在時間里流淌》與《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后,王安憶的隨筆新編《波特哈根海岸》也已于今年春季推出。山東作家張煒《散文隨筆年編》也已由湖南文藝出版社繼續出版。1月11日,湖南文藝出版社在一年一度的原創之春發布會上推出了張煒共計18本的《萬松浦記:張煒散文隨筆年編》,成為2013年北京圖書訂貨會上最醒目的一部書系。《萬松浦記:張煒散文隨筆年編》是張煒本人對自己過去三十年的散文、隨筆創作的一次梳理和總結。書稿采用紀年的方式編排,在時間軸的橫向坐標上一路展現作家的創作和思考。相對小說,散文這種體例,更能反映出作家寫作當下的思索和情緒,對于理解作家的創作有著更好的啟示作用。因此,本書可以說是解讀張煒精神世界的最好文本。
張煒在《萬松浦記:張煒散文隨筆年編》的序言中提到,這三十年里寫下的散文和隨筆,就像是一部長長的出航志。人是一條船,一個人的起步遠行,就像是一條船的啟航,并且始終是獨自一人的水手兼船長。航船從港灣駛出,緩緩駛向風雨之中,這部出航記錄,時而激越時而黯然,顏色逐漸斑駁、腥咸汗洇,那都是旅痕和足跡,也是由遠及近的心音。比起用力編織的那些故事作品,這些文字好像更切近現實生存也更有灼疼感,但唯其如此,也才稱得上一本真實的書。
2013年,賈平凹、韓少功、蘇童、馬原等作家紛紛推出長篇小說重磅力作,單看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就知道這一年中國文壇的創作熱度。
重磅力作爭鋒早些時候,作家蘇童在接受采訪時透露:他的長篇新作香椿樹街系列已經寫完,這部小說也會在5月初于《收獲》發表。2011年10月,蘇童領取新近長篇小說《河岸》獲得的中華文學獎在北京接受本報記者的采訪時多次談及創作的艱辛。蘇童當時用繞來繞去形容自己的寫作狀態,我個人不喜歡重復同樣類型,下一部作品會從這個文本繞過去,故事、人物很不一樣,更注重可讀性。上一部是寫實,下一部一定會離現實比較遠。
韓少功新作《日夜書》的責編,上海文藝出版社文學室資深編輯丁元昌告訴本報記者,該書通過幾位50后從知青年代到轉型時期的人生軌跡和恩怨糾葛,折射出人性的光輝和時代的變遷。作品的聚焦點是性格、情感及價值觀的沖突,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后知青官員、工人、民營企業家、藝術家、流亡者等各種不同的人物形象,用他們各自的一生回答了時代的精神之問。韓少功是當代中國作家中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是真正具有當代文學精神的文學家,具有勃勃的創造活力,總是不斷超越自己與同代人,走在時代思潮與文學的最前沿。他的小說從不盲目地追趕時髦,總能敏銳地捕捉到時代社會的脈動。丁元昌介紹說,《日夜書》采用了看上去隨意而質樸的結構方式,有慢跑甚至散步的風格,對讀者多一點親和性與日常感。較多使用‘閃回’和‘跳接’的方式,經常在遠景中疊入近景,在廣角中植入特寫,力圖提供一些觀察的特殊角度,伏有一種誘導的心機。作者盡量讓自己說的故事容易理解。這是新世紀來最具社會廣角與人性深度的長篇佳作,當代文學的獨步標高之作。
作家、出版人龍冬于3月13日撰文發表了自己對馬原長篇小說《糾纏》的審讀意見。從中得知,馬原這部新近創作的長篇小說,完成于今年2月5日。這部作品首先在《十月》正刊今年第三期全文發表。《糾纏》是馬原的第三部長篇小說。24萬字。共分五卷。中國今天,已經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個人財產經過多年積累,甚至一代兩代人的積累,正在突出地顯示出一系列繼承與分配中的問題。《糾纏》正是在這一系列問題剛剛凸顯的時刻,生長出的藝術作品,相信會得到社會的認識和讀者的青睞。龍冬在博文中說。如此結實緊湊,絕無拖泥帶水的堅硬的長篇小說,如此把生活中日常現象和人情明晰地敘述出來的作品,居然出自今天中國作家之手,且沒有破綻,沒有捉襟見肘的不舒服,簡直離奇。我們十月社做文學出版,應該具備這一純正文學標準,以此確保事業之長久。
而夏商的《東岸紀事》(上卷下卷)有如風俗長卷,生動地鋪陳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發生于浦東的一系列情仇往事。以老浦東為布景,刻畫了喬喬、葳葳、刀美香等一組組市井人物,勾勒他們愛欲交織、靈肉混雜的浮世人生。該作品糅合了現代小說與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技巧,充分展示了作者機敏、細密而又詼諧的寫作風格。
出版扎堆傳統大社記者注意到,知名作家對代表作品非常看重,出版社往往選擇與老牌、知名出版社合作。上述年度新作集中在上海文藝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等精品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相繼出版了一系列名家名作,如: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系列、張悅然的《鯉》系列、韓少功的《韓少功作品集》以及《莫言作品系列》(16卷)等。上海文藝出版社市場部營銷編輯陸文珺告訴本報記者,僅2013年4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就將重磅推出名家新作,如:王安憶的《眾聲喧嘩》及中篇集共8卷、韓少功的《日夜書》、蔣勛作品系列《此時眾生》和《此生,肉身覺醒》、夏商的《東岸紀事》(上、下卷)等。陸文珺舉例說,比如出版社精心打造的著名作家王安憶最新創作的中篇小說《眾聲喧嘩》、6個短篇小說《愛套娃一樣愛你》、《釋夢》、《林窟》、《戀人絮語》、《閃靈》、《游戲棒》。《眾聲喧嘩》寫的是市井小民,延續王安憶在《長恨歌》中寫實的細膩筆觸。妻子去世后為排遣寂寞開了一爿小小紐扣店的歐伯伯,高大俊拔、有些口吃、在媽媽姐姐們的寵溺中長大的年輕保安囡囡,離家出走、潑辣能干的東北女人六葉,在上海灘喧嘩和光怪陸離的背景里,上演了一段光影流變。喧囂中有靜寂,卑微中有真實生活的質地;綿密的寫實中,又超拔而出清澈禪機。為了精心打造該書,出版社特別邀請了曾為蔡依林、田馥甄、黃立行、王力宏、張惠妹、曹格、林俊杰、五月天、林宥嘉、周杰倫、孫燕姿等明星進行唱片美術設計的臺灣設計師聶永真操刀設計封面。
馬原新作的出版人龍冬也在審讀意見中表達了對這部作品出版中的重視:發稿后每一個工作階段環節,我都要知道。特別要嚴格三校,走黑馬。特別是合成校樣。特別是封面裝幀設計。封面設計先行,并且同時開展各類媒體宣傳,特別是網絡微博和著名書評人的主動工作。該書稿出版,集團領導十分重視,給予很大支持,這些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希望責編和編輯室集中精力,精心打造好這一項目。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