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愛心較真”值得提倡
近日,一名藝術家在微博中稱,汶川地震后,數百名藝術家通過中國紅十字總會定向捐給青城山的8472萬元善款當地至今沒收到,善款不知所終。此事將早已陷入是非漩渦中的紅會再次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對此,紅會回應表示,這些善款用于博愛家園項目,雖未按指定項目使用,但與捐贈人意愿總體一致,并公布了捐款建設博愛家園項目分布表。不過,紅會的這一說法并沒有得到網友的理解和支持,反而惹起了更大的質疑之聲。
對此事件,筆者這里暫不討論紅會的是非對錯,倒真心要對藝術家們追問善款去向的表現叫一聲好。近年來,每逢大災,藝術家們總是沖鋒在前,第一時間捐款捐物、義演義拍。從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愛的奉獻宣傳文化系統抗震救災大型募捐活動共為災區募得15億多元開始,到后來的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災害,再到最近的蘆山地震,無不如此。可以說,在大災面前,藝術家們以自己的愛心和才華為抗災救災盡了一份力,也以自己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帶動了更多的社會力量去關注災區、支援災區。但是,許多藝術家在捐贈之后,對善款的去向、效果等情況卻的確少有問津,愛心付出便罷,是否到位則不去多問。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慈善事業越來越公開和透明,許多情況似乎并不如捐贈者所想的那么無須多問。在這種情況下,僅僅停留在把善款捐出去的層面,似乎已經不夠了。藝術家這次的愛心較真,算是破天荒開了先例,這既是對自己愛心的負責到底,也是對愛心對象的負責到底。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次藝術家們追問善款去向,顯得頗具開創意義,既是對個人愛心行為的后續完善,更能以其影響力和號召力帶動更多人關注、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進步。實際上,作為一個藝術家,首先是一個社會的公民,不僅生產精神產品,也應參與社會事務。而且從本質上看,藝術家的藝術生產創作和參與社會事務性質是一致的,都落腳于對真善美的追求與弘揚。因此,這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較真,值得提倡。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