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老舍戲劇節論壇舉辦
第六屆老舍戲劇節論壇舉辦——
從文學、戲劇與新時代中感受“老舍文化”
大戲看北京·2022第六屆老舍戲劇節于11月22日至27日集中舉辦“老舍筆下的西城”“構建新時代的‘戲劇觀’”“文學改編舞臺劇的觀察與思考”3場論壇,近20位專家學者線上相聚,以老舍、文學、戲劇、新時代為關鍵詞展開討論。
親切感是老舍先生文學作品的魅力之一
“老舍筆下的西城”論壇邀請編劇、導演方旭,作家劉一達,中國老舍研究會副秘書長史寧及北京正陽書局負責人崔勇,帶觀眾們“云游”北京,探尋西城文脈,從不同角度分享各自對于老舍先生作品的感觸與“老舍文化名片”的認知。
老舍先生出生于西城的小楊家胡同,他后來工作和生活的很多地方也圍繞西城展開。在《四世同堂》《正紅旗下》《老張的哲學》《離婚》等作品中,都有對西城景物、景觀的細致描述。史寧談道:“老舍先生的文學作品當中,人物活動的場景基本都是真實的北京地名,這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梳理之后會發現,真實地名最多的集中在西城。”
作為多次將老舍先生的作品改編后搬上舞臺的方旭則認為,北京是老舍先生整個文學創作的根基,只要翻開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能明白,北京對于老舍先生到底意味著什么,他把對于北京的情感進行直接關聯,等同于對母親的情感。
親切感是老舍先生文學作品的魅力之一,史寧認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的作品非常關注人性的部分,關注人最基本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這是老舍先生作品可以跨越時代保持長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新時代需要新“京味”
“構建新時代的‘戲劇觀’”論壇邀請了多位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專家及評論人就“老舍與新時代”為話題進行討論與分享。老舍先生一直愛憎分明,為人民而書。他的筆端滿含對苦難人民的悲憫與同情,對世間美好情感的贊揚,也因此,他的《茶館》《龍須溝》《駱駝祥子》等經典作品,在話劇舞臺上至今仍常演不衰。
文藝評論人谷海慧認為,新時代需要新“京味”。她提出,“隨著現代化的進程,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急劇改變,無論老北平的記憶還是大雜院的生活,在當下的北京生活中已經越來越成為市民生活經驗的一小部分。文藝家創作時應在取材領域和藝術方法上創新,這樣才能產生新的經典。”
以“新北京人”為主體形象創作了京味話劇《喜相逢》的編劇林蔚然認為“京味”不是一個固化的概念,“隨著年代的更迭,北京城的風貌也在發生變化,‘京味’話劇不再止步于胡同戲和小院戲。目前已經有相當數量的話劇貼上了‘新京味’的標簽,原因在于城市格局的變化,城市人群的構成也在變化,這一切催生了不同于傳統京味話劇的出現。”
想清楚今天改編想跟觀眾聊什么?
“文學改編舞臺劇的觀察與思考”論壇邀請了導演牟森、方旭以及多年深耕在戲劇高校的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主任彭濤、中央戲劇學院教授麻文琦、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胡志毅分享各自的經驗。
胡志毅認為,文學和舞臺作品之間存在差異,“文學作品的成功不能決定舞臺作品成功,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改編成舞臺作品,但因為現在舞臺劇技巧、呈現方式比較多,所以很多人也作出了有益的嘗試。”方旭認為,就老舍先生的作品在今天的改編而言,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學作品能夠引發大家思考的部分。“在動筆之前一定要想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老舍先生幾十年前的作品,我們在今天改編到底想跟觀眾聊什么。”
牟森曾將小說《一句頂一萬句》《紅高粱家族》搬上戲劇舞臺,他直言“從長篇小說轉換為舞臺演出,我們要面對的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時間,比如說我的作品通常都是確定標準時長120分鐘,如果超過這個時長就需要有中場休息,情感就會被中斷,所以真正的任務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讓觀眾坐住,讓觀眾感動。”談及創作方法,牟森說:“這兩次實踐對我來講有一個共同點,也是理論性的出發點,英國理論家雷蒙德·威廉斯有一個概念叫情感結構,指的是文學作品反映出的、在長的社會進程和劇烈變遷中那些不變的東西,比如說在《一句頂一萬句》《紅高粱家族》當中有很多共同經驗層面、價值觀層面的東西是不變的,這些激發了我的情感。我的工作就是要把感動到我的東西通過舞臺方式轉換給觀眾。”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大戲看北京·2022第六屆老舍戲劇節在活動期間已舉辦38場演出,展演19部作品。3場論壇之后,老舍戲劇節還將舉辦“戲劇之夜”。屆時將邀請業內外專家、藝術家共同參與。老舍戲劇節定將以更加開闊的視野關注城市文化宏觀風貌,關注城市人的精神建構,助力北京文化中心建設。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