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 培養高素質書法人才,寫出新時代的精氣神
培養高素質書法人才
寫出新時代的精氣神
李昕
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書法是中華文化瑰寶,包含著很多精氣神的東西,一定要傳承和發揚好。書法事業繁榮發展根本在人才,人才隊伍建設關鍵在教育。高等教育處于教育體系最頂端和最前沿。重視高校書法教育,關系行業發展未來。推動書法事業高質量發展,就要重視高校書法教育,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高素質人才支撐,努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01
強化課程建設,陶鑄新時代書法教育培根鑄魂底色

課程建設是教育教學的基礎,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基本保障。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總要求,服務高校人才培養大目標,是書法課程建設的根本價值。書法教育教學傳授的不只是小技之得,更是大道之學。要注重發揮學校主陣地、教學主渠道、教師隊伍主力軍作用,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以文化自信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黨的百年歷史就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黨歷來重視文藝工作,走出了一條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高揚人民性的文藝發展道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增強文化自信自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致信中央美院老教授、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等,充分體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高校藝術人才培養的關心。以文化人、以文培元,書法教育工作者要履行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職責。
文以載道,藝道相貫。文藝關乎精神世界的建構,關乎世道人心。文藝作品具有認知功能、交流功能、愉悅功能,更具有審美功能、教化功能、引領功能。魯迅先生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根系中華民族精神命脈,是中華文化獨特標識,記載著蓬勃充盈的歷史進程,書寫著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積淀著深層的民族情感歸宿。一部書法史就是一部中華文明發展史,蘊藏著豐富的民族精神、人文內涵和道德價值。《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等莫不如此。1957年,白蕉在《解放日報》撰文,談到“法書和篆刻是祖國以至東方藝術的特征,我們正因為有這兩‘家’而引以自豪,提倡法書藝術和篆刻藝術,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書法教育者要挖掘書法藝術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把握傳統文化的現代呈現,創新紅色基因的時代表達,不斷激活書法的歷史價值。要把書法“包含著很多精氣神的東西”提煉展示出來,以筆墨形象展現中華氣度、闡釋中華美學,以有骨氣、有神采、有內涵的藝術作品回答文化自信的時代課題,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要把書法課程建設成為引導學生思想情感、精神追求、道德觀念、行為方式的金課,引導學生把握民族復興時代主題,把人生追求、藝術生命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愿望緊密結合,把文藝創造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
02
強化學科建設,打造高素質書法人才守正創新成色
學科建設是增強高校辦學能力、提高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的根本性工作。以學科建設為引領,突出學術內涵和實踐意蘊,提升豐富規范學科專業知識構成體系,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書法教育發展的關鍵,也是引領創作導向,引導大眾審美,推動書法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保證。回顧過往,書法藝術身份確立、專業人才培養、學科支撐經歷了曲折過程。中國書協的成立以及中國書法高等教育的開展,使書法創作展覽、理論研究、教育培訓、傳播交流蓬勃展開,書法逐漸由從屬到獨立,由邊緣走向中心,由業余轉向專業,由專業化邁向學科化。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中國美院籌辦首個本科專業開始,迄今建立起完整高等書法教育體系。專業化人才正成為書壇生力軍。新一輪學科專業目錄發布,在藝術學門類中設置藝術學以及美術與書法專業學位,一級學科和專業學位框架為書法提升學術能級、服務文藝事業拓展了空間,指出了方向,提供了路徑。
要尊重學科建設規律、藝術發展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要強化橫向拓展,夯實專業學位培養的學科支撐,吸收文學、哲學、歷史學、文獻學、考古學、文字學等領域成果,加強綜合創造能力培養,古為今用、借古開今,做到“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推動書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注重縱向提升,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中國審美原則,提升書法學科主體意識,理論與實踐并進,學術與藝術兼優,探索建立符合藝術學門類通則、遵循中國書法發展規律,堅守中國特色、發揚中國風格、彰顯中國氣派的書法學科體系。
學科建設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把好技與道、專與博、近與遠、知識與能力等關系,不能天馬行空“坐而論道”,也不能數典忘祖“離經叛道”。要體現以植根深厚傳統為依托、以時代精神為內核、以學術提升和藝術創造為天職、以社會美育為擔當的培養理念,把學術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全面提高藝術審美素養和創造能力,倡導健康文化風尚,摒棄畸形審美傾向,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查閱文獻,可看出書法類文獻與文字學文獻密切相連,宋代之前,很多目錄學著作被列入經部小學類。宋代之后,尤其在明代出現諸多書畫合并論述的著作,于是諸多書法類文獻分列在子部藝術類或曰雜藝類中。經部小學,用于解經,不單是學問之正統,亦視為經世致用之學。子部藝術,文人之余事,學者之長物。雖然分類不同,定位有所變,但載道之志、濟世之心始終是書法發展的精神主脈,閎通雅正始終是書法審美的核心追求。晚明書家趙宧光《寒山帚談》就說,“字有四病:曰拘、曰稚、曰俗、曰野。為法所系謂之拘;為筆所使謂之稚;為墨所使謂之俗;為手所使謂之野。”梳理前人對書法及其創新的認識,有助我們走好當下的路。
高素質書法人才要體現精神能量、文化內涵、藝術價值,重視筆墨功力,也要強化道德修養、專業素養、人文涵養。沙孟海先生認為,專業書家除技法外必須有一門學問做基礎,或是文學,或是哲理,或是史事傳記,或是金石考古。啟功先生談到,每一種藝術絕不是單方面修養所能造成,更不是三天兩日所能練成。并說,“我們教書的人哪,職業病,對學生就得負責。”歐陽中石先生倡導“文心書面”理念。沈鵬先生一直強調“書內書外”思想。老一輩書家和書法教育家們的智慧,啟發我們正本清源,引導學生走好從藝之路。
03
強化行業建設,發揮一盤棋行業格局凝心聚力特色
行業是應用人才培養的協同力量。培養具有較強專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行業作用尤為關鍵。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不斷增長,對從業人員職業素養、知識能力、專業化程度提出更高要求。書法人才培養要積極適應,轉變學術與藝術疏離、理論與實踐脫節、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銜接不緊等現象。聚焦專業屬性和實踐屬性,貫通銜接專業建設鏈、人才發展鏈、行業創新鏈,形成資源共享、機制共建、人才共育的有機學術生態群落。以協同成效推動行業團結奮斗,提高社會創新活力,實現人才培養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助力形成風清氣正的行業風氣和山清水秀的行業生態。

從協會來說,要發揮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完善上下聯通、同向發力的工作格局,加強對書家思想引導、組織吸納、情感溝通。促進書家提高專業水平,推動建設更具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的藝術評價體系,在行業服務、行業管理、行業自律和行風建設上發揮主導作用。緊盯“做人的工作”政治責任和“出作品出人才”中心環節,改進展覽評獎、學術評審、人才選拔等,推動完善“打基礎、利長遠”的人才培養體系和機制。從行業機構來說,要加大開門力度,搭建協同創新平臺,提高合作層次,提升支撐水平,主動服務高校人才培養。從高校來說,要聚焦關鍵問題、重點環節,形成高素質人才培養體系。探索高校、中小學、社會書法教育一體化協同建設。重視經典典籍、文物館藏、書法遺存等,激活用好書法資源,服務大局,啟迪心智,引領社會風尚。
凝心聚力謀發展,立德樹人譜新篇。書法工作者要展現時代擔當,努力培養新時代高素質書法人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譜寫文化自信自強更加絢麗的華章!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