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培根,用美鑄魂——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工作成果豐碩

文化藝術的守正創新、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關鍵在于對人的培養和塑造。博物館、美術館是展示優秀文明先進文化的殿堂,是傳遞人文精神的窗口,也是終身美育的平臺。在全民美育的大背景下,中國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在培養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全面協調、和諧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美術館建館開放60周年之際,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美術館的老專家老藝術家回信。他在回信中說,中國美術館有力見證了新中國美術事業的蓬勃發展,在典藏精品、展覽展示、公共教育、對外交流等方面守正創新,取得了積極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征程上,希望中國美術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人民至上辦館理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質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質服務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時代人民群眾欣賞美術佳作、提升文化素養的國家級乃至世界級藝術殿堂,為繁榮發展中國美術事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更大貢獻。
“全民美育不只在學校美育的課堂當中,它是一個終身美育的問題,從藝術到科技,從理想到現實,全民美育的美是一種大美。”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認為,中國的美育要在創新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不斷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中國的美育要肩負起不斷促進和提升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責任;中國的美育要讓美成為全體中華兒女的內在涵養,以德鑄美,以美鑄品,讓博物館美術館成為全民“美育課堂”。
高品質服務,是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的核心理念。中國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與國內外美術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密切頻繁,組織建設的志愿者隊伍日趨專業化,針對少年兒童的美術教育和學術類教育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藝術博物館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培訓更為系統……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工作堅持“常態與熱點相結合、大眾與小眾相結合、教育與休閑相結合”的教育理念,達到美術館公共教育普及提高、服務惠民的目標,這亦是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高品質服務水平的具體體現。
中國美術館走過一個甲子、60個春秋,美育的初心始終不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美術館將更加努力使美育成為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的載體,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美的力量。
一、大師講“大美”,“大美”育大眾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這是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秉承的文化理念。中國美術館作為國家級造型藝術博物館,在創新公共教育思路、提升觀眾藝術審美方面獨具特色,不斷創新開拓覆蓋面廣、維度多元的教育新渠道。立足“兩個大局”,推出中國美術館“大師講大美”學術講壇系列講座,從多角度探討美學與當今文化科技互促共融的話題。2015年,吳為山為“大師講大美”確定“大視野、大情懷,用文化大美化育大眾,不斷提升審美素養”的發展方向。國學、文學、物理學、翻譯學等各領域大家、專家先后受邀做客“大師講大美”學術講壇系列講座,其中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他從理性與感性角度切入談“美在科學與藝術中的異同”;有文化學者余秋雨,他從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講述“中華文化之美”;有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他從人民的形與象中剖析“文藝的人民性”;有著名文史學者劉夢溪,他從傳統文化、國學、國學和傳統文化的關系三個層面談“對當代教育的現實影響”……這些大師的觀點讓聽眾從多元視角理解各學科間的內在聯系,讓人們感受到各學科大家對藝術之美的獨到見解,了解到原來美就在生活中,就在我們的身邊。
吳為山表示,全民素質的提高,公共藝術教育是一個重要途徑。有“高原”才有“高峰”,而“高原”的基礎是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對文化的認識。作為國家級美術館,中國美術館應當將當代的文化資源以美的形式傳播,使中華美學精神和民族人文理想能夠滋潤大眾。截至目前,中國美術館共舉辦“大師講大美”學術講壇系列講座共12場,線上線下收聽收看觀眾逾萬人。

2015年4月18日,中國美術館“大師講大美”學術講壇系列講座邀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主講《美在科學與藝術中的異同》。

2017年5月31日,中國美術館“大師講大美”學術講壇系列講座邀請余秋雨主講《中華文化之美》。

2023年6月25日,中國美術館“大師講大美”學術講壇邀請羽毛球世界冠軍、奧運冠軍,前國家女隊主教練張寧作題為《弘揚奧運精神樹立遠大理想》的講座。
二、弘揚新時代優秀人物精神,讓美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底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美術館要不斷優化服務、創新手段,從觀眾需求出發,加強展覽策劃,講好展覽和藏品背后的故事。自2017年起,中國美術館策劃組織“為新時代人物塑像”公共教育項目,以新時代英雄勞模的形象,展現新時代先進人物風采,至今已舉辦19場活動,共邀請來自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雕塑班的46名雕塑家為46位優秀黨員、時代楷模、英雄模范塑像。2023年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中國美術館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舉辦了第19期“為新時代人物塑像”專場活動,為醫務工作者塑像,以藝術創作引領時代新風,以藝術之美推動藝術普及。截至2023年5月,已累計完成雕塑作品57件,包含了焦裕祿、王繼才、黃文秀、陳紅軍等新時代的人民英雄和時代楷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為了弘揚時代新風,接續傳播正能量,中國美術館將這批富有時代精神的雕塑作品整體策劃為主題展覽——“為新時代人物塑像”作品巡展。2021年至2022年,展覽深入企事業單位,相繼在東四胡同博物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美術館、北京市燈市口小學、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展出,受眾總計已逾百萬,收到良好的社會反響。2023年,中國美術館又將這一展覽推廣到全國,先后在江蘇省張家港市美術館、淮安市美術館,江西省美術館進行展覽,并組織“指尖觸碰藝術”視障觀眾參觀服務、小小志愿者志愿導賞等公共教育活動,同時也將主題展辦成了豐富多彩的思政課。

2023年5月11日,“為新時代人物塑像”第十九期活動中,吳為山細心調整雕塑細節。

2023年5月11日,在第112個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中國美術館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舉辦“為新時代人物塑像”第19期活動。

2023年5月14日,江西省美術館內,中國美術館紅領巾志愿者在進行導賞。

2023年5月14日,江西省美術館內,中國美術館紅領巾志愿者在進行導賞。
三、美育的使命是讓“真善美”的種子開花結果,代代相傳
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在談中國人修養時就將美育提到全民素質教育的層面。時至今日,美育依舊具有多重的社會功能,其重點在于幫助人們提升道德素養,樹立崇高理想,堅定理想信念。2023年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6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強大力量”。自2021年至今,中國美術館已舉辦傳承弘揚雷鋒精神的公共教育活動數場,組織了雷鋒紀念郵票發布、詩歌朗誦、金曲合唱、知識競答等形式多樣的公共教育活動,以美為媒,運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雷鋒精神發揚光大。
雷鋒精神也成為新時代志愿服務精神的“代名詞”。他是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血液里的精神符號,是中國人世代傳承的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是干一行愛一行的敬業精神,是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造精神。雷鋒的形象深入人心,正如收錄在人教版語文課本中由吳為山創作的《雷鋒》雕塑一樣,面含微笑走在春風里,如同雷鋒精神走進新時代,朝氣蓬勃,富有活力。這需要美術館的教育工作者們去傳承、去創新、去發揚……

2022年3月5日,少先隊員們在中國美術館齊聲朗誦詩歌《雷鋒叔叔,你在哪里》。

2023年3月5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合唱團在中國美術館現場合唱《學習雷鋒好榜樣》。
四、用心用情用功,以藝術滋潤心靈
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一直以來,中國美術館以藝術作為人與人溝通與交流的橋梁紐帶,真誠地為殘障人士營造無障礙的美育環境,讓他們在欣賞藝術的微末之間、點滴之間自然平等地感受藝術之美。在硬件設施方面,高度重視殘障人士的觀展需求,將“無障礙化服務”落到實處,嚴格遵照國家相關標準配備各類無障礙設施。同時,也為廣大觀眾特別準備了“愛心坐墊”,用于臨摹經典作品。
除了在設施設備方面,中國美術館還積極推動殘障人士在藝術才能展示與實踐方面的發展,連續推出一系列關愛殘疾兒童的美育活動,包括舉辦自閉癥兒童藝術療愈公益專場活動;舉辦“來自星星的藝術”和“孤獨星球指南”自閉癥兒童藝術主題展覽;開拓思路“走出去”,將關愛特殊兒童活動帶進特殊教育學校;策劃“愛的超級鏈接”系列主題展覽及美育活動;將自主開發的美術課程“紙箱上的1/2創作”和“畫框上的家園”帶進培智學校等。
就在2023年3月20日,伴隨中國美術館“為新時代人物塑像”作品巡展走進張家港市美術館,一場特別為視障觀眾開啟的“觸摸藝術”專場活動正在進行……通過讓視障觀眾觸摸一件件雕塑作品以及聆聽被塑者背后感人的故事,使他們感知到新時代先進人物的精神力量。參觀后,他們興奮地表示,這還是第一次正式參觀美術展覽,以這種特殊方式感受新時代英雄楷模給予自己的向上向善之美,是一次難忘的暖心之旅,中國美術館將繼續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用藝術之美和大愛之心給予殘障人士心靈上最大的愛。

2017年3月31日,“來自中國美術館的溫度——關愛自閉癥人群公益沙龍活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圖為吳為山與自閉癥孩子們共同創作繪畫作品《春天》。

中國美術館展廳里,小觀眾們坐在“愛心坐墊”上臨摹美術作品。

2023年3月20日,張家港市美術館中,視障觀眾邊聽講解邊用手感受“為新時代人物塑像”作品巡展中的雕塑作品。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