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黨組:鑄就屬于我們這個時代文藝高峰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著眼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立足于賡續中華文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深入系統闡述,是一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充盈著中華文化獨特氣韻的光輝文獻,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行動指南,必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新時代非凡十年,讓我國發展的物質基礎更為堅實、制度保證更為完善、精神力量更為主動,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實現這一偉大使命,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舉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繁榮發展文藝事業,鑄就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高峰,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應有之義。
加強理論武裝,在“兩個結合”指引下奮力鑄就新時代文藝新輝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怎么對待本國歷史?怎樣對待本國傳統文化,這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深化對“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規律性認識。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用專門的章節論述“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對“兩個結合”作出深刻闡發。今年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又從文化使命和文明創造的高度,對“兩個結合”作了全方位、深層次的論述,系統闡明了“結合”的前提、結果、價值和意義,雄辯地揭示了“兩個結合”的邏輯必然、實踐規律和成果形態,特別是明確了“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這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從而為開拓文化創造新空間、鞏固文化主體性、鑄就文藝新輝煌提供了根本指引。

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在本質上就是推進“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過程。創作推出植根中華文化沃土、標識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優秀作品,是“第二個結合”在文藝領域是否得到落實的重要衡量依據。近年來,電視劇《覺醒年代》、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民族歌劇《沂蒙山》等作品既深度開掘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具有的美學內涵,又自覺傳承中華文化的獨特韻味,以既現代又傳統的交融性美學風格征服了無數觀眾。文明的根脈延續得多么深遠,藝術創造的前景就會有多么遼闊。文化的傳承發展多么深刻,藝術創新的成果就會有多么豐碩。“兩個結合”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寶貴密鑰。創作是文藝工作的中心任務,作品是文藝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創新是文藝創作的生命線。對于文藝工作而言,踐行“兩個結合”最根本的就是鑄牢思想之魂、深植文化之根,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鑄就新時代文藝新輝煌。
聚焦創作生產,推出更多展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精品佳作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任何文明創造都無法脫離具體的時代條件。文藝只有承擔時代賦予的使命,回答時代提出的課題,遵循時代發展的邏輯,灌注時代的情感溫度,才能在時代進步中不斷鑄就新輝煌。廣受好評的人文紀錄片《中國》、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民族舞劇《醒·獅》等優秀作品,為優秀傳統文化注入現代審美內涵,藝術地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廣泛而深刻的偉大實踐,也是人類文明史上宏大而獨特的創新創造。一曲曲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慷慨壯歌,一幕幕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斗場景,一個個也同歡樂也同愁的動人故事,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厚的滋養和無盡的源泉。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應當樹立大時代觀、大文明觀,用創作實踐貫通時代主題和文明底蘊,從創作理念、表現手法、美學精神、藝術風格和評價標準等層面用功發力,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和精神氣度,將其轉化為精彩的故事、典型的形象,并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各藝術領域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促進交流互鑒,彰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藝力量
當今世界變亂交織,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文明推進到一個新的十字路口,如何超越西方資本主義的文明發展模式,探索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成為關乎人類命運和文明進程的重大問題。中國式現代化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突破了“西方中心主義”、“現代化等于西方化”等歷史迷思,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際關注。國際社會希望解碼中國的發展道路和成功秘訣,渴望了解中國人民的生活變遷和心靈世界。文藝是世界語言,文藝交流是世界感知中國的心靈通道。優秀的文藝作品蘊藏著中華文明的歷史傳承、民族特性、審美精神,表達著中國文化對自然、對世界、對歷史、對未來的看法,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的有效載體。今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習近平總書記邀其共賞一曲《高山流水》,就蘊含著中國人對知音文化的精神追求。《流浪地球》系列之所以在全球引起關注,就是因為其以電影語言表達了中華文明的家國情懷,傳遞了中國人對人性和生命的理解,用“中國式科幻”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廣大文藝工作者應當深刻認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擔當和世界意義,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積極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用藝術的獨特方式讓各國人民在審美過程中加深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和理解,感知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發揮“兩個優勢”,為鑄就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高峰貢獻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文藝是時代進步的號角,也是文化創造的脈動。從歷史上看,新文化的第一聲啼鳴往往發自于文藝。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標識著一個時代文化成就的高度。文藝創作是創造性勞動和復雜的精神生產。推出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文藝人才發揮著決定性作用。作品和人,構成了文藝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最基礎的要素,是文藝創作觀、評價觀、價值觀最重要的內容。自覺擔負新的文化使命,鑄就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藝高峰,最根本的在于創作生產出更多高品質的優秀作品,最關鍵的在于培養造就更多高素質的文藝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身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奮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文藝發展的空間無比廣闊,承擔的使命無上光榮。我們將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切實把“做人的工作”和“推動文藝創作”深度貫通起來,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藝人才隊伍,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力量。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