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足尖為世界打開一封中國式情書 ——廣州芭蕾舞劇院舞劇《白蛇傳》觀后

舞劇《白蛇傳》劇照 廣州芭蕾舞劇院提供
作為文章標題的這句話,應該是芭蕾舞劇《白蛇傳》主創團隊的創作主旨。這個主創團隊的制作人兼藝術總監是曾獲第三屆全國舞蹈比賽芭蕾專業組金獎的鄒罡,而總編導是以舞劇《紅高粱》《天路》《五星出東方》多次奪得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的王舸。作為古本傳奇的《白蛇傳》,已經先是在戲曲舞臺上,稍后又是在舞劇舞臺上被藝術家們搬演過若干回了;但廣州芭蕾舞劇院邀請王舸再涉“斷橋情緣”并邀新銳舞蹈批評家張萍出任編劇,使我們對這條修煉千年的“白蛇”充滿了新期待!
舞劇的開幕就是古本傳奇《白蛇傳》的“打開”——在舞臺中線居前的位置上,盤坐著一位專心致志捧讀的男士,因捧讀而遮擋其面容的書籍,卻讓觀眾清晰地看到書名《白蛇傳》;在他的專心致志中,身后背向地站起了另一位男士,他雙手高舉且仰首凝視的書籍,讓觀眾清晰看到的也是一本《白蛇傳》。在稍后的舞劇“打開”中,我們注意到這二人就是劇中的許仙和法海。顯然,讓許仙、法海這些傳奇中人捧讀《白蛇傳》是時空錯位的,但正是這種錯位的打開方式,讓觀眾明白這是現代青年對古本傳奇的代入方式,也是主創們據此打開的“中國式情書”。

舞劇《白蛇傳》劇照 廣州芭蕾舞劇院提供
芭蕾舞劇打開后的《白蛇傳》,想營造的是一個“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景象:舞臺是層疊環繞的垂絲如柳的裝置,遠景是仿佛在湖面上漂浮著、蕩漾著的“斷橋”,還有臺前幕邊眾多含苞亭亭的蓮荷……第一支女子群舞在題為《驚蟄》的場次中亮相了,正仿佛亭亭玉立的“出水芙蓉”,在如煙的“垂柳”中充分展示出芭蕾藝術的挺拔、輕盈和靈動之美——忽然想到,正是這些“垂絲如柳”的裝置強化了芭蕾藝術的美學特征;而它的另一個精彩之處,是強化作為舞劇基本構象的“煙雨迷蒙”。顯然,這是現代青年在對古本傳奇代入中流露出的第一個心象,這個心象“很江南”同時也“很芭蕾”。作為舞劇敘事的一個開篇,它的題旨顯然是鋪墊白娘子和小青的出場。白娘子、小青出場的這場戲叫《驚蟄》,場名本意為“雷鳴電閃”之際的“萬物蘇醒”;但這似乎不符合現代青年的理解,他們心中的“驚蟄”應該是某種蓄積已久的性情萌動……性情萌動的當然還有許仙,他出現在一群“以扇代書”的習醫學子中,我們也可理解為是那位打開《白蛇傳》的現代青年的“代入”。從舞劇后續的“打開”來看,主創們似乎格外強調了古本傳奇中許仙“行醫”的經歷——不僅以“學醫”率先亮相,此后更有專治各種疑難雜癥的“妙手回春”。這其間,當然也時隱時現著法海——他是幕啟時與“許仙”一道打開古本傳奇的另一位現代青年,以“法海”的身份代入或許代表著解讀《白蛇傳》的另一視角。人物周全了,性情萌動了,將人物及其性情交織與交融的情境必然是《游湖》。《游湖》這場戲的情境顯然“更江南”,一個“煙雨迷蒙”的西湖邊穿梭著“丁香一般的女子”——戴望舒《雨巷》中撐開油紙傘裊娜行走的女子,在西湖邊顯得更敞亮也更嫵媚了。當然,又是一段在“如柳垂絲”的裝置映襯下的女子群舞,那種裊娜撐傘的“阿拉貝斯”舞姿,在情境和心象的流動轉換中,更是把“很芭蕾”與“很江南”融為一體了。我們注意到,由于“傘”是古本傳奇中許仙和白娘子戀情發生的主要媒介,該劇的主創不僅強化其作為“戀情”的符號特征,更是將其升華為“遮風避雨”的“仁心”的象征!

舞劇《白蛇傳》劇照 廣州芭蕾舞劇院提供
需要說明的是,“法海”作為另一現代青年的“代入”方式,似乎并不因循古本傳奇的套路——一方面,他總是擺弄著身旁那座以道具方式出現的“雷峰塔”;另一方面,寺廟入門處常見的“四大金剛”總是踩著“平衡輪”圍著他盤旋……這二者的符號特征也是顯而易見的,是法海的法理與法術的象征。這在第三場《琴瑟》和第四場《妄念》中直接導致了“法理”與“仁心”的沖突。所謂“琴瑟”,本取許仙與白娘子“琴瑟和鳴”之意。但本劇并非如許多舞劇的“愛情戲”那般“卿卿我我”,而是許仙以“回春”妙手去治愈世人的疑難雜癥——讓盲者復見光明,讓癱者行動自如,更讓不孕者珠胎重圓……這些略帶“啞劇”色彩的細節,被主創們擱置在一個體現出俗世為之“狂歡”的背景前;而這個非常“舞蹈化”的背景,似乎略帶些“反諷”地嫁接了舞劇經典《天鵝湖》中“四小天鵝”的節律和舞步……筆者注意到主創在談到該劇的創作追求時,用了新、奇、美、趣、炫五字來加以提點;其中的“趣”便是嘗試借鑒Sketch Show和偶劇的一些藝術手法,“悲劇喜做”打造豐富的戲劇審美形態。“Sketch show”的意思是“素描喜劇”,以劇情設計幽默而又富有深意見長。該劇總編導王舸在近年的舞劇創作如《歌唱祖國》《五星出東方》中,都有將“素描喜劇”作為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嵌入。
劇中許仙“醫者仁心”的陳述,主創在種種“啞劇細節”的素描中,其實更想交待的是白娘子千年修行的“道行”成就了許仙的“妙手”;而這,在法海眼中絕對是“妖法無常”的“大逆不道”。于是《妄念》一場欲求“和鳴”卻不得不導向李商隱的《無題》,即“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第五場《端陽》讓“蛇妖”現形,無疑是法海眼中阻斷“孽緣”并勸人“回頭是岸”的凜然之舉;但法海的“無事生非”讓現代觀眾看到的卻是許仙的“好事多磨”。雖然是將盛滿“雄黃酒”的壺具做“符號”提點,但現形的“蛇妖”卻并非神態溫婉的白娘子而是性情剛毅的小青。舞臺上由小青領舞的群蛇之舞以及由多媒體投影擴放出的妖蛇之相,平心而論已然大大偏離了“很江南”“很芭蕾”的美學風范;但這種極度的夸飾正表達出主創們對何為“真相”的質疑,表達出什么是真正的“仁心”之“相”的拷問!于是,主創們覺得那些“垂絲如柳”的裝置已無法表達這種質疑和拷問,因而在多媒體投影中層層疊疊地飄落起“鵝毛大雪”——這個在“端陽”之際飄落的“鵝毛大雪”,不知怎地卻會讓我聯想到魯迅先生在小說《祝福》寫下的、在“送灶的爆竹”聲中“梅花般大的、滿天飛舞的雪”,以及在雪中蹣跚著“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仿佛木刻似的”祥林嫂。筆者也覺得這種聯想很荒誕,但卻又覺得仿佛有某種莫名的關聯……

舞劇《白蛇傳》劇照 廣州芭蕾舞劇院提供
該劇的第六、第七、第八場分別叫《還魂》《對峙》和《明心》,而這顯然是對《端陽》之強烈戲劇沖突的“反轉”以及對古老傳奇的重塑。用主創們在推文中的話來說,是“傳統的故事框架,對應的是現代的意識和表現手法……突破原有愛情戲的‘感恩’色彩,對經典情節‘反轉’處理,融入現代‘敢于擔當’的精神風貌……”對于這種“反轉”的表現,主創們更是必須沿著“鵝毛大雪”的多媒體投影之路走下去了——在這種時下被稱為“跨界融合”的視像表現中,觀眾看見的是“滔天涌浪”和涌浪中青春煥發的許仙、白娘子和小青,他們仿佛經歷著又一次“驚蟄”的洗禮;而稍后出現的法海,仿佛以打坐的蒲團為舟,在涌浪翻卷的渾濁中隨波逐流,似乎在醒悟什么才是人生的“苦海”?!此時,一支如夢如幻的歌仿佛從天際飄來:“人生匆匆始終忘不了,那年西湖的春雨濕了斷橋;人生漫漫始終忘不了,雨過天晴彩虹現回眸笑。一生一世只為了尋找,兩顆心長久離散沒著沒落;半夢半醒花落知多少,此情千古似海深誰知道……”雖然在劇終時主創們用字幕投出“唯有落幕才能看清人生的劇本”來標示自己的理念;但我覺得場刊上一段“用足尖為世界打開一封中國式情書”的文字才是“點睛”之筆,是這部追求新、奇、美、趣、炫的芭蕾舞劇的題旨所在!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北京市文聯特約評論家)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