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民間文藝版權立法與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民間文藝,是中華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寶,也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的試點工作,將切實推動民間文藝版權資源流動和版權產業高質量發展,開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新思路、新格局。
2022年以來,中宣部版權管理局在全國開展“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工作”,切實推動民間文藝版權資源流動和版權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民間文藝版權保護國內立法和國際條約制定提供實踐支撐和依據。當前,第一批4個省級試點、第二批8個市級試點,是探索發展的先行者。在試點探索過程中,需進一步聚焦民間文藝版權“全鏈條”保護的關鍵問題,充分總結民間文藝資源稟賦發揮、民間文藝版權領域國際對話交流和實踐互動方面的成效與經驗,研究發展方向和發展方法,把握實現目標的關鍵因素,分析存在的障礙和不足,提出調整的方法,明確其中的原因和規律依據,推廣實踐創新和制度建設的優秀做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助力護航。
深刻認識民間文藝版權保護的意義
從國家層面看,民間文藝版權保護涉及國家文化安全。如果本土保護和發展不足,將造成手工藝資源流失,不僅使手工藝本身包含的民俗、審美等文化凝聚力被消解和替代,甚至可能使本土的文化樣式淪為其他價值觀傳播的媒介和工具,導致傳統文化樣式的“空心化”,危及國家文化安全。所以,問題不在于花木蘭、功夫熊貓、《三國演義》等中國文化元素經國外影視再創作賺取了多少票房,而是經過其創意和傳播,原本經典的中國傳統文化形象已經被置換植入他國的文化價值觀。西方的強勢文化和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生產方式以及社會心理、價值判斷植入中國傳統的、經典的文化樣式,發揮其教化、審美、消費功能,在表層的娛樂傳媒之后實現的是一種心理滲透,并進一步導致弱勢文化的自我邊緣化。就此關鍵是加強本土文化資源的應用和核心價值理念的傳播與推廣。
從地方發展層面看,民間文藝版權保護關系原產地民間文藝群體的發展權益。以民間文藝中傳統手工藝的發展為例,品牌意識仍較為薄弱,盡管入選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的項目達上萬項之多,但相關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占比極小。由于缺乏由工藝質量體系監管、地理標志認證等組成的品牌建設和保護,導致假冒偽劣和虛假宣傳,破壞傳統手工藝的原生性、真實性,損害相關地域手工藝生產者、手工藝團體的品牌權益,制約手工藝發展。
從個體層面看,民間文藝版權保護關系民間文藝創作者和生產者的權益。從具有生產屬性的民間文藝內容看,缺乏相關版權保護,民間文藝的持有者、生產者往往處于相關產業鏈的末端,淪為貼牌代工的工具,個體的經濟權益不能有效維護。同時,直接影響創新發展的動力,在傳統基礎上融入時代生活和個體創造力的原創性傳承與發展將受到影響。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科學合理的版權保護是重要環節。從具有普遍的文化意義上的民間文藝內容看,目前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仍然存在社會參與度較低、衍生創作不夠、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以外的其他傳承傳播活動物質激勵不足,需要進一步確立民間文藝作為特定地區、社群、族群、民族人民共同財產的權利客體屬性,如此,相關部門才可以從權利主體的授權中獲得更為寬泛的包括財產性質及人身性質的權利,從而解決存在的問題。
充分把握民間文藝版權保護的難點和重點
民間文藝版權保護既具有廣泛性也具有針對性,要把握藝術審美和社會文化的核心價值。“民間文藝”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曲、民間工藝、民間信仰與民俗事項等眾多門類。其中,民間文學的核心知識是原創與內容,民間藝術的核心知識是表演與形象,民間工藝的核心知識是造型與技藝,需把握民間文藝版權的核心。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權利主體界定、版權的自然人個體享有和群體獨享問題、版權期限等相應要素和維度界定等,需進一步研究把握。如相關研究者指出,現代知識產權法主要是對私人知識財產權利的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歸屬上通常具有群體性,因此需要進一步厘定內在的區別和聯系。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期、具體權利配置等維度與其他版權作品具有差異性,需要進一步分析研究。此外,由于部分國家習慣對他國民間文化遺產進行免費開發,以及部分國家的公法保護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間文藝版權保護的必要性,在國際領域推行民間文藝版權保護需要突破一定障礙。
因此,要進一步把握民間文藝版權保護的重點,統籌幾種關系。一是要處理好個體與群體的關系。既要通過版權保護維護和促進民間文藝的傳承、創作與發展,有效激發個體的創造力并維護其權益,同時,要尊重民族、社群的共享權益,通過群體賦權保證群體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二是要處理好保護與利用、傳承與衍生的關系。在明確許可、禁止維度的前提下,在保護的同時,明確賦權衍生的機制。如相關研究者提出,復制、發行、表演、傳播民間文學藝術衍生作品應當同時取得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版權人與衍生作品版權人的許可并支付報酬等。三是要處理好國際保護與傳播的關系。既要在最大程度上形成維護發展中國家文化安全的堅實屏障,也要積極開創對外文化傳播話語體系建設與高水平對外開放、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局面。通過成立民間文藝版權國際組織,促進民間文藝版權保護的政策協調,促進對話交流、資源配置、市場融合,形成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加公平的合作關系。建議各試點地區應拓寬視野,提高站位,從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高度,全面深刻認識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工作的重要意義,堅持國內立法與國際推廣聯動,在文化交流互鑒中主動擔當,以中國版權立法奏響中國文化之聲,尋找國際合作的利益契合點和增長點,通過系統化、高層次的孵化政策與其他國家形成穩定的合作與交流關系,廣泛搭建國際版權孵化基地、貿易基地、國際平臺等,促進國際間民間文藝的授權、開發與應用,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全球性的民間文藝創新學院,開展國際間的民間文藝版權貿易,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
深入探索民間文藝版權保護的方法
以民間文藝中的傳統手工藝為例,在版權保護實踐中,可從以下方面加以深化。一是重視加強本土文化資源的挖掘應用與傳播推廣。將地方特色文化,發展成為有世界標識度的民間工藝品牌,如安徽的“竹文化”、福建的“漆文化”、山東曹縣的漢服等。二是與鄉村振興相融合。鄉村是民間工藝文化的富集地,試點地區應進一步將民間工藝品牌打造成為當地鄉村振興、民生消費的社會品牌。通過版權的保護與管理等,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的集群化、協同化、融合化、高端化發展。三是加強地方行政立法工作,針對具有“難開發、易復制”特點的民間工藝,制定版權保護辦法。致力維護地域民間工藝生產者、民間工藝團體的品牌權益。進一步完善政府版權公共服務平臺,建立版權服務托管平臺與國際貿易孵化平臺,培育提供版權保護和促進的中介機構,加強原創設計市場保護。四是延伸價值鏈,加大跨界融合,提升產業層次。通過版權將地方民間工藝品牌拓展到文化旅游、時尚產業、數字內容、智慧城市建設等新興產業中,建立以民間工藝為核心的“產權銀行”,通過民間工藝流程交易、作品交易、產權交易、藝術授權等服務內容的設立,改變民間工藝行業的經濟增長方式,激活民間工藝的版權價值,實現高質量發展。五是加快開展國際版權貿易。培育一批高版權價值、附加值的“民間工藝產權”和主導產品,成立民間工藝版權國際組織,在國際上開展產權交易、產權國際交流服務、產權成果轉化、產權托管與拍賣、產權評估等多種產權國際貿易。
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試點工作使命光榮,在中宣部和國家版權局領導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將和社會各界一道不懈探索,共同在國家層面,維護文化安全;在地域、群體層面,保障品牌權益;在傳習者、傳承者、勞動者個體層面,保障公平貿易;在國際層面,推動國際組織的建立,講好中國版權故事,發揮民間文藝版權價值,攜手開創民間文藝版權保護全球治理新局面。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