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題材文藝作品創作:敬惜歷史文化資源
中華民族正發生著偉大而深刻的變革,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為這一巨變提供精神支撐,歷史題材文藝創作適逢其時
歷史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與傳播有一些雖然是受市場機制制約的,但是歷史文化資源并不是私有財產,創作與傳播必須承擔起正面、正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責任
在全民上下歷史熱中,歷史題材文藝作品層出不窮,結果卻是讓一些觀眾數典忘祖,淡漠傳統,這種狀況應引起重視與關注
一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宏富,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寶貴遺產。數千年來,其中所包含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發展過程、思想文化及其價值觀念,已成為各時期人們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傳播與弘揚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創造著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它是我們民族不斷前進的一塊基石。在改革開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期,黨和國家以及全社會對優秀歷史傳統有著真誠的需求與渴望。以傳統文化為背景題材而創作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通俗讀物我們統稱為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正是適應這一需求而興起,這些作品為傳播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大眾獲取基本歷史知識,認識歷史發展過程,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做出了很大貢獻,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據有關調查顯示,這些歷史題材文藝作品是目前廣大青少年以及社會上很多人士獲取歷史知識的一條重要渠道。在這種全民上下的歷史熱中,某些狀況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與關注。如果這些歷史題材文藝作品不能夠傳播正確的歷史知識,不能夠弘揚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不能夠遵循基本的歷史規律而胡編亂造,勢必會產生十分不良、甚至嚴重的社會影響。
二
歷史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者與歷史專業研究者一樣,都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一旦其作品面世,就會產生社會影響,甚至較專業研究者的論著有更廣泛的影響。從這個角度說,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價值觀,傳播正確的歷史知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是歷史題材文藝創作不可回避的責任。目前在這些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缺陷甚至錯誤。
首先,科學歷史觀的缺失。傳統文化內涵豐富,這些文化都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一定社會形態下、一定社會階級關系中形成的。即使是具有藝術加工形式的影視與文學作品,也絕不能完全用脫離這些條件的歷史虛無主義態度來觀察和處理。但在某些作品中,歷史虛無主義嚴重,不僅看不到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社會歷史前進的動力的基本觀點,也看不見幾代馬克思主義學者關于中國歷史研究的豐厚成果。在一些作品中,中國歷史發展道路被隨意曲解,社會形態及其階段性特點蕩然無存,作為歷史創造者的最廣大人民群眾被拒在視野之外。科學歷史觀的缺失導致觀眾和讀者對許多重大歷史階段、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性質和本質產生嚴重誤解,以至產生對現實道路的不滿。其次,科學歷史觀的缺失導致某些被拋棄的舊的歷史觀復歸。帝王將相的歷史作用與人格魅力被無限夸大。某些歷史上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的時期被無限放大為了不起的和諧、盛世。封建意識形態中腐敗消極落后的思想觀念沉渣泛起,使觀眾不但不能從中獲得正面、正確的歷史觀,反而獲取錯誤的歷史觀。近年來流行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想,對歷史的所謂惡搞與獵奇,與某些論著的影響恐怕不無內在聯系。需要清楚看到的是,某些歷史題材文藝作品所反映的歷史觀背后,是有某些歷史研究論著所體現的歷史觀為支撐的,長此以往,后果十分嚴重。
再次,未能傳播科學的歷史知識。由于缺乏對基本歷史事實的尊重,缺乏對中國歷史發展道路的理解與尊重,某些歷史題材文藝作品實際上不是在宣傳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是肢離曲解、胡亂編造歷史,甚至本來是很清楚的歷史。對最基本知識的張冠李戴、虛假錯偽貫穿作品之中,使觀眾不能夠從其所傳遞的歷史信息中獲得起碼的歷史真實。結果是歷史題材文藝作品層出不窮,但一些觀眾反而數典忘祖,淡漠傳統。片面追求收視率以及盲目迎合市場趣味,導致某些歷史題材作品對宮廷、宮闈、權謀、情欲描寫的偏愛,對歷史作荒誕解釋或推測的偏愛,甚至成為作品的主線索,以至使觀眾和讀者對歷史過程的了解庸俗化、片面化。
以歷史或歷史題材為背景,運用豐富的藝術手段和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文學戲劇詩歌創作的歷史由來已久。我國歷史上的四大名著,雖非嚴格歷史題材,但都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甚至是比較具體的歷史背景。我國傳統戲劇的內容,也往往選自于歷史題材。即便那些豪放恣肆的詩歌創作,也不乏背后的歷史場景。避開時代所限的歷史觀不論,這些作品所體現的懲惡揚善、激昂向上的價值觀與倫理觀,長久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心靈;這些作品豐富的歷史知識,是人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某些小說中的情節甚至可以作為史學家的史料引用,某些詩歌可以做到詩史互證。我們的祖先在這些方面樹立了好的典范,值得我們借鑒。
三
目前,歷史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與傳播有一些雖然是受市場機制制約的,但是歷史文化資源并不是創作傳播者的私有財產。傳統文化曾經是中華文明綿延長久、中華民族融合團結、國家長治久安的核心要素之一;今天,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傳統文化仍是我們不能離開的精神家園。因此,歷史題材文藝作品必須承擔起正面、正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責任,而絕不能隨意攫取,濫砍濫伐,更不能不負責任地曲解給觀眾與讀者。特別是一些重大歷史題材文藝作品,如果不夠慎重,隨意編排,將會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與破壞。因此,如下幾個方面應是歷史題材文藝創作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是要堅持科學的歷史觀。歷史題材文藝作品不是理論教科書,而是要通過豐富生動的語言形式、內容與情節結構來表達主題。但應當自覺學習并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解釋歷史過程及其事件、人物;自覺認識到我們今天的歷史題材創作是服務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的;自覺認識到中國歷史的發展道路已經證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性,絕不能以歷史虛無主義態度肆意歪曲優秀傳統文化,歪曲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歷史合法性。腐朽沒落的意識形態更要自覺摒棄。
二是要秉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歷史充滿著歷久彌新的魅力,但古為今用是歷史研究與創作的本質目的,這就需要歷史題材創作者深入挖掘其中適應時代需要的精華,運用豐富的藝術手段加以展現,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絕不能信手拈來,把歷史作為主觀意志甚至錯誤思想的談資與注腳。
三是要弘揚正確的價值觀。歷史題材作品因其大眾性、通俗性、形象性而具有極強的傳播力,對非專業研究者的觀眾和讀者來說,又因其具有歷史背景而產生極高的信任度。因此創作者應當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在符合歷史事實的前提條件下,正面展現其中有益于國家與社會的價值觀,展現有益于民族精神弘揚與人的美德頌揚的價值觀。四是要傳播科學的歷史知識。歷史的價值在于規律性的客觀真實,尊重歷史的真實性與堅持科學的歷史觀相一致。歷史題材作品創作者應當深入閱讀史書,多與史學研究界溝通,確保基本歷史知識的準確性,將受眾接受虛假錯誤歷史知識的程度降至最低。
中華民族正發生著偉大而深刻的變化,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為這一巨變提供精神支撐,歷史題材文藝創作適逢其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這四個講清楚,正是我們現階段歷史題材作品創作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