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教育為國人提供“精神母乳”
【事件】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
【觀點】教育傳播能起到媒介傳播、公共文化傳播無法替代的作用,它能令青少年整體感知傳統文化原汁原味的滋養
近日,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把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作為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分小學低年級、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大學幾個階段規定了教學重點,并從教材、教師、設施、保障等方面提出完善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的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一經提出,引發社會各界熱烈反響。《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中國謎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華好詩詞》等文化競賽類節目在各電視臺播出廣受好評;故宮微信公眾號微故宮上線;國家博物館新版門票為廣大參觀者提供更多便利;南京博物館展廳內提供免費Wifi鼓勵分享觀展收獲;濟寧大街小巷將古詩詞嵌入燈箱;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實現莫高窟90個洞窟數字化。全國各地與此相關的創意還包括二維碼掃出老北京記憶、蠟染工藝采用現代設計圖案、傳統制瓷融入時尚元素等等。
《綱要》的印發,無疑是在教育領域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的重要舉措,從青少年入手,培育國民傳統文化素養,比起以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文藝作品創作演出等方式傳播傳統文化,意義更重大,影響更深遠。
舉例來說,許多人或許還記得微博上流行的長發及腰體。長發及腰是一部網絡小說中作者仿照宋詞自撰的詞句,有人把這首詞錄于微博大贊其美,對詞句不合格律、意舊筆陳,醉臥沙場君莫笑之照抄,與卿共度良宵之直俗,視若無睹。@鸚鵡史航等文化界人士稱其僅比老干部詩好點,竟引來小說讀者罵戰。年輕人青睞網絡文化,于真正的古典詩詞一知半解,以致把李鬼當成李逵,俯首拜稱英雄,筆者以為,這是當代青少年的不幸。
80后作家張悅然在推薦一部以PPT為平臺創作的小說時談到,這部小說的圖形化敘事模式深受她的學生喜愛,而老教授們卻難以接受。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彬彬對此表示,年輕人閱讀傳統文學文本太少,所以很容易接納并高估形式上的創新。筆者以為,這是傳統文化的不幸。
由此可見,青少年教育這一具有基礎性、系統性的傳統文化傳播,已成為當務之急。教育傳播能起到媒介傳播、公共文化傳播無法替代的作用,它在青少年汲取精神營養的階段,令其整體感知傳統文化原汁原味的滋養。面對大眾文化浪潮中傳統文化之名的若隱若現,不止一位文化學者,不止一次地質疑,讀了于丹,就懂了《論語》嗎?看了《百家講壇》,就了解傳統文化了嗎?有研究者把真正的傳統文化比作國人的精神母乳,把于丹等人的解讀文本比作代乳,并對媒介與市場把代乳當成母乳輸送給受眾的現象深表憂慮。從這一層面來看,教育的功能,就是令青少年擁有判斷真偽、優劣的準繩,在未來面對良莠不齊的傳統文化產品時,有能力加以分辨、選擇性地接受或摒棄。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真的傳統,才有可能領悟到什么是真的創新。
目前,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還存在重知識講授、輕精神內涵闡釋,系統性、整體性不足,師資力量、教育技術欠缺,全社會關心支持不夠等問題,而《綱要》實施后,一系列問題將有望逐步解決。讓教育為青少年打好傳統文化基礎,再輔以相應的文藝作品、文化活動支撐,我們當可期待青少年實現全方位的成長。毋庸置疑,對于任何國家、社會來說,青少年都是生力軍。在青少年成長的土壤中培育傳統文化之根,不僅能讓傳統文化之樹活起來,而且能讓其活得更好,活得更恒久。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