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學向網絡文學張開懷抱
網絡文學到底是不是文學?曾幾何時,這還是個需要討論的問題。抵觸與不信任橫亙在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之間,兩者大有水火不相容、老死不相往來之勢。日前,華語文學網在上海作家協會大廳宣布上線運營。緊接著,在同樣的地方,上海網絡作家協會宣告成立,首批吸納75名會員。
變化顯而易見。面對網絡文學,傳統文學界正在變得更開放更包容。而各地網絡作協和網絡文學工作委員會紛紛成立,將網絡作家攬入旗下,也意味著網絡文學正在進入主流文學的話語體系。
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親密接觸
從1998年《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讓中國網民初次體驗網絡文學,到資本大規模介入生成一個年產值超過40億元的產業,再到網絡文學以通俗文學的姿態進入作協16年的發展歷程中,網絡文學在野蠻生長中漸漸成熟,在文學、市場價值中一步步找到平衡。面對網絡化的生存空間,傳統文學也在不斷調適自我,借鑒創作和傳播方式,獲取新的靈感。
金宇澄的《繁花》或許是近年來最成功的一部從線上到線下的文學作品。作為上海滬語背景的傳統文學作品,《繁花》最早卻是在弄堂網一章一章發表的,作者用現代流行的網絡小說寫作方式,講述一段表現上海風土人情的弄堂故事。金宇澄坦言,之所以逐章在網絡上寫作,與弄堂網本身的特點是分不開的。論壇里聚集了一批會講上海話,喜歡研究老上海文化的人。金宇澄說:論壇也就三四百人,看我寫東西的五六十個人,都是普通老百姓,像街坊一樣親切。讀者給他的意見,使他得以跳脫自己的思維束縛,仿佛摸著讀者的脈搏創作,互動中能夠激發起自己的寫作動力,也由此成就了一個在網絡上連載發表的傳統文學作品的特別案例。
在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黃平看來,《繁花》可以算是網絡文學,但與主流的類型化網絡文學風格又完全不同,所以傳統文學不必與網絡文學競爭,而應該把握傳播經典文學的核心。
回歸文學創作應有的規律
越來越多的寫作者、研究者、管理者和經營者也認同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應拋開門戶之見,盡情擁抱。
曾經,強大的利益驅動下,充斥著黃色、暴力的小說披上文學外衣,占據了許多文學網站的首頁。過度娛樂化和過度商業化的傾向,以及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缺失,從業人員缺乏專業培訓,人才資質缺乏統一認證,網絡作家之間缺乏交流,版權缺乏有效保護等問題,在中國網絡文學飛速發展的初級階段集中暴露。而沉淀之后,越來越多的網絡文學作家沉下心來,靜下氣來,希望通過寫作回歸文學創作應有的規律。
在盛大文學首席執行官邱文友的眼中,上海網絡作協的成立,標志著主流文學界正在用開放的胸懷吸納新元素,從中也可看出政府對于網絡文學行業的高度認可和重視。盛大文學今后將全力配合上海網絡作協所有的工作,共同建立一個健康優質的網絡文學創作和分發環境,不斷提升網絡文學作家和作品的質量,加強網絡文學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促進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良性互動,將網絡文學發展成為大文化創意產業鏈的火車頭。邱文友說。
《收獲》應該是傳統文學期刊中擁抱網絡最積極的一個。其執行主編程永新介紹,《收獲》分別由專人負責微博傳播、微信傳播、亞馬遜平臺合作和電子商鋪銷售,只要和網絡有關系的,我們都會去研究。他說,《收獲》也曾發表過一些網絡作家的小說。網絡文學當中雖然有不少立意不高、冗長雜亂的作品,但網絡小說講故事的能力也可以為嚴肅作家所借鑒。反過來,網絡文學應該向傳統文學經典學一學語言的講究和精神高度的追求。
網絡寫作有望成為正式職業
眼下,上海是中國網絡文學的重鎮,不僅誕生了具有行業代表性的文學網站,還是全國凝聚網絡文學作家最多的城市。如何讓網絡文學走得更遠,讓作家堅持得更久,是網絡文學協會目前亟須考慮的問題。上海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當紅網絡寫手骷髏精靈說,引領提升網絡文學的品質、提供法律咨詢服務,保障作者利益,這些都在網絡作協的工作計劃之內。
在上海網絡作家協會成立大會上,多位學者提出,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相互競爭、互為補充,為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生態。在不同文學樣式的交融互動中,既有人文特征,又符合新媒體發展規律的網絡文學,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陳崎嶸表示,隨著網絡作家協會的成立,網絡作家將擺脫身份認同的尷尬,成為主流認可的真正作家。上海網絡作家協會會長陳村說:我們希望網絡寫作變成一個正式職業。不管借助何種媒介進行寫作和傳播,堅持文學價值的追求,滿足人們的閱讀需求,這一點宗旨不會變。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