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繼續成為我們的立國之本 中國鄉村社會文化空間縱橫談
讓文化遺產在我們的手上完好無損
讓鄉村社會的物質和精神形態成為我們與后代共同分享的資源
讓文化繼續成為我們的立國之本
長期處于自然經濟階段,聚族而居、漁樵耕讀的鄉村形態是中國社會最小的細胞,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家園,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內容。它儒教統領與宗法結構合一,居處環境與自然、人文因素合一,包蘊了復雜的文化空間,從歷史和觀念的角度對今天的民眾社會心理以及世界華人的宗族觀念和文化情結發揮著深層作用,是中國現代文明中極其寶貴而無法復制的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內聚力和向心力的物化體現與觀念寄托物。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中華民族保存好這些文化空間,并傳給我們的子孫。
文化內涵
所謂鄉村社會,指的是人們按照傳統生活方式建立起來的村鎮社會形態及其文化空間。
中華民族在她幾千年的繁衍和發展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封建時代中后期,尤其建立起以儒學為主導的社會政治形態、文化形態和生活形態。這種形態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體現于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鄉村社會,就是其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社會生產力曾經長期處于自然經濟階段,聚族而居、漁樵耕讀的鄉村社會形態是中國封建社會之本,是其最小的細胞。封建時代的士子、官僚、商人,都是以鄉村生活為依托,從這里出發走向城市、走向全國,然后又回到鄉村。鄉村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家園。
因而,歷代成功人士都經營鄉村。他們在外面做了官、賺了錢、見了世面、提高了文化品位,然后就攜帶著巨大的財富和豐富的文化信息回來,將心力傾注于營建鄉村生活環境。他們的實績是極大地提高了鄉村生活的品位,留下眾多令我們今天驚嘆不已的文化遺跡。這些遺跡是中國封建時代官、商、農結合而一社會形態的產物,是那個時代輝煌的印證。
由于19世紀、20世紀100年的連綿戰爭以及20世紀100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更迭,舊有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模式被徹底滌蕩,傳統的鄉村社會也受到強大沖擊而風化,遭到極大破壞而殘毀,徹底失去了往昔的面貌。
然而中國地博途僻、水重山復,在遠離大道通衢處、山澤僻壤間,仍然保存有星星點點的鄉村社會遺跡,那就是一些比較完好的古村鎮群落及其自然和人文環境。近年來為世人所熟知的如山西中部以幾個大院為中心的古民居群落,安徽黟縣、歙縣古民居和古牌坊群落,環太湖水鄉諸鎮(周莊、同里、甪直、烏鎮、南潯、西塘),浙江楠溪江古民居群落,江西樂安縣流坑村古民居等等,事實上還有更多。
這些鄉村社會遺跡保存了中國傳統生活的舊有格局,例如聚族而居、耕讀為本、保持井然的宗法秩序、家族共同繁衍、與周圍環境相處于天人合一的氛圍之中等等,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基本細胞的真實面貌,對于我們了解自己的傳統提供了典型實例。
然而,由于社會變遷和改造,這些遺存形態也正在急遽風化,而由關注所帶來的維護措施中又有許多反而加劇了其風化。政府有關部門雖然對之投注了相當的注意力,但在思維方式、整體思路、注目重點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偏離和問題,主要是只把它們作為物化的具體對象來看待,未能認識到其作為鄉村社會縮影的文化價值。也就是說,只盯注于對有形遺產部分的維護,而未意識到對其輻射而出的無形部分意義和價值的保護與發掘。
鄉村社會是中華民族的一支傳統血脈,是民族文化的根須、土壤和靈魂。我們必須把僅剩的血脈、根須、土壤和靈魂保持住,使之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而存在,同時在21世紀里讓它對世界開放,使之成為世界遺產而進入全球化的文化交融。
認識基點
我們以往都是從文物保護的角度涉及鄉村社會的。然而,僅僅依靠個別物化對象,遠遠不足以維持鄉村社會這一空間結構。單講文物保護,往往會只注重于單個的實物對象,而忽略了它的生存空間及其發散式意義蘊含,僅僅擷取花蕾,而忽略了其根莖、葉脈、土壤、肥料及生態環境。而且,從文物保護的角度看問題,鄉村社會的價值似乎不夠大,它的物化形態時代比較晚,存留又相對普遍甚至普通,常常是一個一個的村落,甚至是一片村落,整體保護則投入過巨。
我們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文物保護意義上來看待這一對象,必須更新觀念,重新認識其范疇、內涵、意義和價值。
有重要參照意義的是目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新方式:文化生態保護方式。這種方式對有形遺產連同形成這種遺產的人類生存方式一并保護,在保存一個古老村鎮原貌的同時不打亂其傳統的日常生活方式。我國已經在貴州、云南等省份開始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行動,例如1995年建立的貴州六枝梭戛生態博物館(原生態苗族居住村寨的活性博物館),這是十分必要也是及時的。
然而,這里所說的鄉村社會,主要是漢族聚居區的文化遺跡,其民間文化生態結構已經被打破,傳統的活文化(亦即傳統生活方式)已經基本蕩然無存,村落中的人們早已開始了不同于以往的生產和生活行為,他們對傳統的鄉村社會已經感到相當的隔膜。這一點與少數民族個別自然村落中的人們仍然采用著古老的生產方式、保持著舊有的生活習俗不同。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它已經不符合進行生態保護的基本條件。
但這不等于說,鄉村社會形態所負載的歷史文化信息也已經一并滌蕩凈盡,恰恰相反,從這些有形古村鎮中,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傳統文化包籠天地的裹卷力和固有生活方式持久向今天滲透的氣息。
眼前正在發生的是,面對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革,也面對一個世紀鄉村傳統經濟和文化的凋敝,鄉村社會正以極快的速度萎縮和消亡。新的社會結構及其物化成果正在長入和徹底覆蓋傳統。
舊有的文物保護模式不足以抵制這種長入和覆蓋。
代表了中國封建社會細胞標本的鄉村社會遺跡正在消失。
我們必須拓寬眼界、另辟思路,尋找更切合實際的保護方法獨立于舊有文物保護模式和民間文化生態保護模式之外的第三條道路。
這是一種介于文物保護和生態保護之間的文化保護模式,它吸收前者對固定對象的保護法則,也汲取后者對活文化的傳存經驗,建立起一種既保護原有村鎮建筑及其環境,又注重研究挖掘其意義蘊含,并且按照這種內涵來維護甚至恢復傳統社區環境的方式。
意義
中華民族的強大繁衍力和親和力,使之在以往的幾千年時間里,構筑起嚴謹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模式,它包籠了從宮廷到民間、從城市到鄉村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隨著上層建筑的改變和社會的轉型,宮廷和城市生活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舊式的生活模式早已一去不復返。然而,鄉村社會仍然保留著少部分舊有空間。儒教統領與宗法結構合一的鄉村社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根基和底座,一滴水可以折射大海,透過它可以反映出整個封建大廈的面貌。
國家正在陸續啟動的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工程,是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鄉村社會更多則是漢族聚居區域的文化遺產,代表了封建生活的主流形態。漢民族的民間文化資源已經遭到破壞性侵蝕,又由于結構的龐大積重而長期不自覺,致使延續了數千年之久的漢文化傳統資源已經被耗竭殆盡!然而,以漢文化為主要特征的中國傳統儒教宗法社會形態,是長久支配了中國歷史、迄今仍然對國民文化心理產生影響,并直接對亞洲儒文化圈以及國際華人世界發揮現實支配力的形態。我們必須了解我們的傳統,臺灣和海外華人需要找到他們的根脈!因此,開展鄉村社會保護工程義不容辭、刻不容緩。
21世紀是文化交流與融合的世紀,同時也是文化多元化的世紀。21世紀一個強大的經濟支柱產業是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的開發依賴于文化資源。中國最豐富也最具代表性的是傳統的儒教和鄉村文化資源,它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已經遍布全球,成為21世紀文化交融中不可缺席的重要成員,同時也是形成世界各地華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本源。
以往我們注意了黃帝陵墓、孔子故里、北京故宮等中國歷史上重大政治和文化遺跡的宣傳保護,眾多歷史名城、名勝古跡的開放游覽,這些都是有助于文化保護和擴散的。但是,隨著民主和多元化時代的到來,世界的注意力有著向民間形態日益貼近的趨勢,普通游客會更有興趣去觀賞憑吊古人日常生活的遺跡,因此鄉村社會被推向前臺。在中國廣袤的大好河山之間,也應該有著不同形態的文化遺跡供人游覽。
借助于鄉村社會文化空間的保護,可以有效吸引海內外同胞和華僑對這方面的投資贊助。鄉村社會帶有明顯的宗族痕跡,同宗同姓的情況普遍,同時又譜系完整,族規、村規民約健全,并具備祠堂、牌坊等顯性宗法文化象征物,可以成為海內外華人追究姓氏來源出處或分支走向、尋祖問宗的目的地。以此為依托為之建立起尋根文化之旅,可以有力地引導旅游趨勢,充實和豐富旅游的文化含量。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調動血緣情感來最大幅度地吸引投資,用于鄉村社會的保護。例如利用姓氏來網絡族人,開辟經費來源。
內容
我們所面對的鄉村社會是一整個古代鄉村生活的空間,它不僅僅是人們的住所、祠堂、牌坊、街巷等單個物化形態,也不僅僅是展示屋宇的內部功用:門額、天井、堂屋、廂房、寢室、閨房、讀書樓、廚房、廁所、柴房、倉廩、作坊、花園、夾道、邊門等,還不僅僅是展示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文化品位,例如建筑藝術、庭院藝術、雕刻藝術、牌匾對聯、家具擺設等等,而且包括當時人們生活方式各個方面的遺存,像體現宗法生活和鄉村管理方式的宗祠分布、宗法權力及其運轉規則,體現家族制度的族規族譜及其執行和傳衍,體現日常生活內容及其節奏的街巷和更鼓樓設置及其制度,體現階級和鄰里關系的房舍占地和連接方式,體現人們經濟關系的買賣和租賃契約及其訂立規則等等。然而,這還遠遠不夠。
我們還必須注意到與鄉村社會有著緊密聯系的、古人歷史的和觀念的世界。歷史的世界,指的是一個村鎮的歷史文化淵源。長江流域以及以南地區的古老自然村鎮,許多與東晉時期的五胡亂華、唐末的藩鎮之亂、兩宋時期的宋室南遷等重大歷史事件相關聯,其最初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中原衣冠舊族的舉族南遷。這類村鎮的家族譜系可以一直上溯至那個時代的某個始祖,而幾百上千年的延續連接不斷。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才形成其嚴密的宗法規制、強烈的家族觀念、濃郁的歸屬意識。而避世遠禍的思想,使這些族居村落都選建于群山林莽間、人跡難至處。也恰恰由于這個原因,這些鄉村社會才得以生生不息地長期延續下來。我們今天要尋找中原文化的活體遺跡,在中原地區很難找到,卻要到這里來尋求。觀念的世界,指的是村落建構所遵循的宇宙、哲學和人生的理念,從中體現出古人對于天人關系、人與自然關系、人與環境關系的深刻理解。當我們看到那些嚴格按照天人合一、順從自然、注重和諧原則規劃出的古老村落狀貌,借山引水育林而成一方水土,無不嘆為觀止,其中掩映著神秘而科學的宇宙生存法則,又豈能僅僅用一句風水讖緯的迷信觀念來概括!
除此之外,鄉村社會的空間里還要包括豐富的無形文化形態:民間習俗、宗教儀式、交接禮儀、生活習慣、地方音樂舞蹈和戲劇、手藝工藝和技巧等等。
具體而言,鄉村社會里所包含的環境文化、牌坊文化、祠堂文化、屋宇文化、家居文化、營商文化、姓氏族譜文化、民俗文化等等,都是值得我們今天格外重視的對象。
結語
鄉村社會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基礎,它從歷史和觀念的角度對今天的民眾社會心理以及世界華人的宗族觀念和文化情結發揮著深層作用。經歷了巨大的歷史變革,鄉村社會已經成為現代社會荒圮后院中的斷瓦殘垣,其遺跡仍在迅速風化。然而,它又是中國現代文明中極其寶貴而無法復制的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內聚力和向心力的物化體現與觀念寄托物。
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中華民族保存好這些文化遺物,并傳給我們的子孫。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