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文學新人選秀引領的文學之旅未必真實
——從文學新人選秀說起
每天打開電視,各個頻道大多充斥著選秀節目。現在,文學也加入這一行列,掀起一波民眾的狂歡。曾幾何時,文人、作家挑燈夜下,讀書、思考、奮筆疾書。窗前人影晃動,窗內孤獨相隨。而今這一切被人修飾一番,拉到聚光燈下,在所謂的粉絲狂熱的叫囂聲中,孤獨早已不存,隨之而來的是放大了不知幾倍的盛世景象。前不久,由郭敬明一手打造的第三屆文學新人選秀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頒獎典禮,青春文學因高人氣、高銷量而斬獲頭獎,而傳統文學因銷量無法和別人媲美,最終沒有一名進入決賽。
傳統文學組的作品《算了1945》的作者梁華最終獲得了最具傳統精神獎。看樣子文學寫作還是講究傳統。梁華稱自己的作品不是特別傳統,有點魔幻現實主義。他指的魔幻現實主義是拉丁美洲文化的全盛時期,是將魔幻與現實,西方先進的文學方法和本土民間神話傳說相結合,從而造就了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之一的馬爾克斯小時候跟外公外婆聽了許多民間傳說,從此愛好文學。長大后參加戰爭、當記者,從事寫作。他熟悉拉丁美洲文化、歷史、傳說,又研究歐洲文學傳統。1967年,出《百年孤獨》,一舉成名。如果把馬爾克斯修飾一番拉到選秀的舞臺上,他還能否寫得出《百年孤獨》?
這種熱熱鬧鬧的文學選秀對產業、對出版無疑有好處,但對文學創作本身而言或許是一種傷害。當我們把文學與產業、選秀、利益相掛鉤的時候,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文學危機。文學選秀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文學浮躁的表現,它在讓文學染上濃厚的商業性、娛樂性、時尚性、消費性色彩的同時,實際上已經與文學寫作的本質和規律,文學的審美特征,文學的精神化、心靈化的特征,背離得越來越遠。人氣、銷量絕不是評價一部文學作品的唯一標準,文學創作也絕不可能通過選秀就能獲得佳作。文學創作拼的不是字碼,不是聚光燈下的才藝表演,它是將你的經歷、深刻的內心世界在作品中表現出來。在生活中低俗,在藝術上講求高雅,世間怎會有如此便宜的事。
舞臺的輝煌,衣著的華麗,躁動的節奏,這些在文學寫作中從不相連的因素,此刻卻在你面前舞動著。舞動的背后,它傳達的是什么?只要你夠炫,作品能瞬間吸引人的眼球,你就可以得到獎賞,擁有眾多粉絲,踏上別人為你鋪設的造星之路。你將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這個美好未來的根基是你能夠幫別人賺到足夠的錢。很顯然,這一盛況的背后是粉絲在偶像的號召下心甘情愿的地掏錢買風靡一時的作品,而制作團隊、運營商、出版商則從中獲利。但放在你手上的作品未必是真正的文學,也未必能就此引導眾多消費者從此踏上文學之旅。
福樓拜說過,如果你以文學藝術決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樣生活。普通人追星、拜偶,逐名逐利,而文學創作需要你恪守孤獨和單調。它要求你進窄門。窄門不容易找到。而容易找到的,往往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要進窄門,意味著你要修道,長期的修道,所以你一定會失去一些什么。失去那些表面的浮華、世俗的虛榮和生活的實利。一個夠格的作者要在孤寂中與自己和先賢對話,在自然和生活環境中獲得心靈的關照。而活躍于舞臺之上的作家們,你們的生活充滿太多的浮動,最終會飄向哪里,只有時間知道。畢竟,文學創作終究是一項寂寞的事業,需要的是長期堅持。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