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離產業成熟還有多遠
離產業成熟還有多遠(文藝觀察·關注國產電影?)
大片不強,小片越位;觀眾走進影院,不是消費電影,而是消費話題;面對多元受眾,仍然期望一部片子打遍天下中國電影離產業成熟還有一段路要走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一路高歌猛進,一連串的票房奇跡令人振奮。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的電影產業已經成熟。相反,在頻頻飆升的票房背后,還存在不少待解的問題,需要引起電影人的注意。
首先是生態格局欠合理??陀^地講,中國電影產業能有今天的成就,國產大片功不可沒。十多年前,在電影市場一片低迷之際,正是一批導演大膽借鑒好萊塢經驗,引入商業大片模式,才從重重困境中沖了出來,絕地逢生。但是,近兩年來,國產大片勢頭漸緩,頻頻遭遇中小成本電影以小博大的尷尬。2012年票房前十中,國產大片只占兩部,被給予厚望的《一九四二》《搜索》《白鹿原》等均表現平平。2013年這種態勢繼續加強。小鬼當家小丫扛大旗小兵立大功等已成為對電影市場最多的描述。小成本電影的成功逆襲,讓很多人興奮不已,低成本、高回報,這不正是夢寐以求的理想狀態嗎?
但是,從長遠來看,這并不是好事。它折射出了中國電影產業的深層次矛盾。一方面說明商業大片實力不強,狀況欠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商業大片只是大投入、大制作、大陣容,表現在審美效果上,就是對視覺奇觀的片面追求。電影是創意產業,沒有扎實的故事、豐富的情感、深厚的底蘊,場面再宏大震撼,畫面再精致唯美,終究支撐不起全部。《英雄》模式崩塌后,未來的商業大片向何處去,是一個待解的難題。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小成本電影的功能越位。在成熟的電影產業中,商業大片市場為王,以獲利為基本目的,遵循商業化邏輯,小成本電影則偏重藝術性、探索性,因為投入小、成本低,所以可以更多地容納導演的藝術探索和個人風格,是對商業大片的補充和調節,為電影創作生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豐富性。但是,從目前國內的情況看,小成本電影已經部分地喪失了這一功能。大片不強,小片越位,大小混戰。這說明,我們的電影產業還沒有確立起功能清晰、定位明確、結構合理的生態格局。讓小成本電影回歸本位,將商業大片真正做大做強,打造電影產業金字塔結構,中國電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其次是市場成熟度有待提高。像《富春山居圖》《畫皮2》這樣一方面惡評如潮、一方面票房飛漲的電影不在少數,而像《桃姐》《飛越老人院》這樣無論現實針對性還是藝術水準都堪稱上品的影片,在票房上卻遭遇滑鐵盧。摘得奧斯卡金像獎的《藝術家》,在國外絕對火爆,引入國內后卻以154萬元的票房落寞收場。出現這種賣座不叫好與叫好不賣座的兩極狀況,客觀上講,與檔期安排、放映場次、宣介力度等都有關系,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中國電影市場自身的不成熟。這種不成熟很大程度上表現在電影消費中的理性匱乏。現階段,我們的觀眾走進影院,很大程度上不是在消費電影,而是在消費話題。好多電影,之所以口碑很差卻觀者云集,重要原因就是這部電影已經超越了電影本身,形成了一個事件,而這個事件又成為一時的公共話題。在現代社會,每個人都身處信息的包圍之中。一方面不堪其擾,無處逃遁,另一方面又在潛意識中唯恐落伍,緊緊追趕各種信息和話題。說到底,我們不是被電影的藝術品質吸引進影院的,而是被一時的公共話題趕進影院的。對事件和話題的追逐,取代了觀眾的個體獨立性和價值判斷。
再次是發展模式依然處于粗放型階段。中國的電影產業雖然規模已經上來了,但產業精細化依然任重道遠。這尤其表現在創作生產上,對題材的追逐超越了對品質的打磨;從盈利情況看,產量雖大,但真正能夠在市場上受到歡迎并獲利的影片還是少數,處于虧損狀態的作品很多;在院線的建設和配置上,同質化嚴重,缺少差異性??傮w來說,中國電影目前還是一種青春型產品,主要還是以青年人為目標受眾。即便如此,青年群體自身的審美分化也沒有得到充分的回應。當前的中國電影,更多呈現的是歷時性的潮流特征,而非共時性的多元共存。不少導演仍然希望一部片子打遍天下,缺乏對市場的細分和精準定位。解決受眾審美多元化和影片創作生產單一化之間的矛盾是當務之急。
中國電影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內扭轉頹勢,創造出今天的繁榮局面,說明電影產業化改革的路子是正確的,必須堅持。但是,如何讓這種勢頭得到延續,而不是短暫的曇花一現?唯一的選擇只能是逐步提升產業的成熟度。任何一種產業,只有達到成熟,才能持續釋放活力,保持良性發展態勢。這需要中國電影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智慧。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