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評論
-
2017年08月07日 汪涌豪:中國人的人文傳統獨特性在哪里中國人的藝術非常獨特,既發乎一己之至情,又關切群體的感受;既基于對當下生活的體察,又矚望于人性未來的發展。其背后涵蓄的智慧哲思根植于怎樣的人文傳統?8月3日,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涌豪做客由上海市文聯理論研究室、上海市文藝評...
-
2017年07月31日 王安憶:我們這些有理想主義的人不斷在現實里…在回答記者提出的,如何統一協調作品中香港、紐約和上海三個不同地域寫作風格的轉變的時候,王安憶這么回答:“創作來源于生活,我在進行創作時努力刻畫了不同地方風味的語言特色。” 也有記者提出在《紅豆生南國》一書中作者更專注于對于小人物的刻畫,王安憶對于...
-
2017年07月31日 以“文學”的方式來把握“中國”概念的價值內涵除了主體性地彰顯“中國”的價值內涵,在“中國”這一宏大領域中來書寫作為整體的“中國”的現實之外,“文學與中國”這一課題在今天還意味著以“中國”為單位……
-
2017年07月27日 走向生活的工匠之美工匠之美不僅有其時代特性,更有其地域特性。獨特的地域特性,鑄就了獨特的工匠之美的"工巧"性質,造就了工匠之美獨特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品格,更成就了一種"雖為人作,宛自天開"的獨特創造的平淡美……
-
2017年07月27日 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習近平治國理政視域中…文藝工作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重視優秀傳統文藝經典的價值和作用,重視中西文藝文化的交流互鑒,并通過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創文藝工作新局面作出了全面部署。習近平的文藝思想是中國傳統文藝治國理念的延續,是馬克...
-
2017年07月25日 山水畫這么美,為什么“看不懂”在中國畫的三大主題——人物、山水、花鳥中,山水畫所占的比例是最重的。畫中的山山水水看似熟悉,但要真正領會其中的美,并不簡單。在日前由中華藝術宮舉辦的“和傳統山水畫的永恒對話”講座中,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邵仄炯講述了欣賞山水畫乃至中國畫...
-
2017年07月24日 再談廢墟之美國內外的建筑遺存有兩種結果:石構建筑毀壞后留下的廢墟,多少年后仍歷歷在目,好像真的成了“凝固的音樂”。它們輝煌的過去越來越勾起人們的懷念,而它們的悲劇性遭遇也越來越喚起人們的嘆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殘垣斷壁在人們的心目中不僅不是垃圾,而且是寶...
-
2017年07月24日 漢代書法“不諧之音”緣由淺析兩漢書法錯金縷彩,云蒸霞蔚,在書法發展史上,處于隸盛篆衰的蛻變期、碑刻瓦鳴的成熟期,也是章草名世的靈動活躍期,涌現了眾多書法名家和書法 精品,書論也漸成體系,為書法藝術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因其發展的閎放雄大、旗展鼓喧,自然這其中也出現許多不和諧的...
-
2017年07月21日 百年中國戲劇史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發表后的百年來,舊有的文學觀念、戲劇觀念不斷被顛覆被更新。 人們似乎如夢方醒般地認識到:元曲原來是和楚騷、漢賦、唐詩、宋詞并駕齊驅的“一代之文學”,被人輕視的金元雜劇和宋元南戲,曾經有過無比輝煌的歷史。漸漸地,王國維重文學輕...
-
2017年07月20日 大眾文化需要“喜聞樂見”的競爭力美國的文化優勢來自于其多年在大眾文化方面的積累,也有其各方面的優勢所帶來深厚的背景。如像迪斯尼樂園或環球影城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往往比一些本土化的游樂園更為強大。這使得許多人憤憤不平,覺得自己的社會也有很多極有價值和影響的形象和故事,也有深厚的文化...
-
2017年07月20日 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許多文化產品要通過市場實現價值,當然不能完全不考慮經濟效益。然而,同社會效益相比,經濟效益是第二位的,當兩個效益、兩種價值發生矛盾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要服從社會價值。能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兩個效益、兩個價值的關系,能...
-
2017年07月19日 時代變化了,媒體的責任和評價標準變了嗎互聯網出現以后,曾經一段時間,“傳統媒體崩潰論”甚囂塵上。傳統媒體對未來的焦灼與迷惘,加之技術公司為了占領和分割傳統媒體的經濟權益和社會效益,極力打造一種傳統媒體面臨滅頂之災的氛圍,一種“傳統媒體不融合就滅亡”的強大的輿論壓力裹挾而來,在2014、2...
-
2017年07月17日 后書店時代,讀者如何與閱讀相遇?近日,來自十座城市的十家書店經營者聚集成都“亞洲書店論壇”,與來自零售、設計、品牌等業界專業人士一起探討“后書店時代”書店如何呼應城市文化,又如何尋求新型方式與讀者共同發現閱讀本身及周邊那些事。
-
2017年07月12日 吳思遠談中國電影人軟肋:想像力和藝術修養不夠日前,在上海,多位電影人蒞臨“醒著的夢——達利與電影藝術展”,其中包括著名導演吳思遠。吳思遠在展覽現場寄語中國電影人:“中國電影為什么那么多爛片?一個重要原因是,想像力和藝術修養不夠。希望電影人都能多看藝展,開闊眼界,做藝術就是要像達利那樣天馬行...
-
2017年07月10日 從文學到劇場:老舍臨在當下電視劇《四世同堂》的導演林汝為面臨三卷本58萬字的《四世同堂》,去拜訪胡絜青老人討教改編秘訣,胡老先生爽快地說,你就放開了用老舍原作的人物對話,包你大獲成功!一語撥云見日。忠實原著框架和人物語言的《四世同堂》播出后果然名聲紅火斬獲頗豐。多年以后,有...
-
2017年07月03日 葉嘉瑩:在有生之年把即將失傳的吟誦留給世界2017年6月24日是葉嘉瑩先生的93歲生日。她發愿:我想在我離開世界以前,把即將失傳的吟誦留給世界,留給那些真正的詩歌愛好者。她說,詩詞是我平生精神事業一個很重要的寄托,我就是把我所認識所體會的詩歌里面的生命,這么美好、寶貴的東西,我要盡我的力量傳給下...
-
2017年06月29日 要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化育”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同其他任何文藝一樣,在社會生活中要肩負起“化育”職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職責,應該用獨到的思想啟迪、潤物無聲的藝術熏陶啟迪...
-
2017年06月29日 高建平:我們的審美觀念在不斷變化,而我們卻…美是什么?美究竟是主觀感受還是客觀存在,人類歷史上無數哲學家、藝術家、美學家可謂各說紛云。高建平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古希臘時期的一種美學觀,“古希臘人認為美是一種存在。雖然我們平時很難發現它,但確實有一個東西叫做美本身,就像我們把鹽放在水里,我們看...
-
2017年06月26日 劉慶邦:我始終關注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煤礦是一個特殊的生態世界,礦工是一個特殊的生態群體。圍繞這個題材,劉慶邦寫了《神木》《啞炮》《走窯漢》《血勁》等多部中短篇小說,也陸續推出了《斷層》《紅煤》《黑白男女》三部表現礦工生活的長篇小說。為何一再寫作此類題材?因為這里有普通民眾的生存狀...
-
2017年06月23日 翟惠生:觀眾眼中的戲曲舞臺戲曲是美的,它的美是通過比較而來,學習、理解戲曲的美,要把握住開啟戲曲美之門的四把鑰匙———抓住戲曲之魂、講好戲曲之事、理解戲曲內在之神,領略其外在之形,只有牢牢掌握這四把鑰匙,才能真正領悟戲曲之美。
-
2017年06月23日 微信時代的文學命運我們面對無法繞開的時代——微信和移動互聯時代。這個時代,我們的閱讀在屏幕上完成,快速而分散,我們無法再像以前那般安靜、專注、深入地去閱讀一部部沉甸甸的文學作品。盡管多數文學期刊的公眾號為了招攬讀者,發布適合讀者口味的“公號體”文章,但真正又有幾...
-
2017年06月21日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朱立元說,研究美學,不是孤立地研究美的本質或者美感的本質,而是要研究人和世界之間的審美關系。 這個審美關系,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審美活動,在我看來二者是一體兩面,分割不開的。也可以說,在人類的審美活動中,建構起這么一種關系,而審美關系在現實中的展開,便成...
-
2017年06月19日 姚新中:中華文化創新發展的方法論思考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長發展的深厚基礎。”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需要我...
-
2017年06月15日 錢理群北大開講:當下中國最缺魯迅的韌性和硬…2017年5月29日,“北大文研論壇”第36期“魯迅與當代中國”學術論壇在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舉行。此次論壇特邀著名學者、魯迅研究專家、北京大學中文系錢理群教授主講,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主持,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歷史系鄧小南...
-
2017年06月11日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人 訪《中國記憶》總導…“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是世界性的話題,我們中國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資源,成功申遺30年來,我國文保工作突飛猛進,時至今日也有足夠的發言權。都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的記憶便是世界的記憶,中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更是世界的財富。所以,“中國記憶”正是向世界...
煤礦文聯動態
-
為總結行業集郵工作新成果,促進行業集郵協會溝通... [詳細]
-
7月16日,由中國文聯主辦,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中... [詳細]
- 中國藝術報:以藝術之名 禮贊烏金…
- “新時代最美礦工”先進事跡發布
- 第六屆中國煤礦藝術節在淮河能源集…
- 2025年煤炭行業文化藝術工作會議暨…
- 中國煤礦文聯走進安徽華塑股份公司…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